“從地面借到裡,撐起身體,渾身放鬆後,緊跟著就要開臀提胯,斂陰吊襠。注意此時你兩腿交錯處的襠胯要是圓的,具體說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你大腿中間夾住了一個皮球,為了不讓它掉下來,所以起不敢起,坐不敢坐,進不敢進,退不敢退。”
“然後就這樣一直站著,慢慢的找感覺,什麼時候把身上的勁都理順了,那這個樁也就站的差不多了。”
為了教王越,蘇明秋明顯是費了好大的一番心思,說話的時候儘量直白通俗,很多東西也都是他自己練功時候的親身體會。
而這麼一來,無形之中也讓王越少走了不少彎路,再理解起來自然也少了許多障礙。王越越聽越覺得有道理,眼前好像推開一扇窗戶,氣息通暢,眼界大開,當下也不由得連連點頭,依著蘇明秋的指點,開始不斷調整自己的動作和姿勢。
但到底不是一個系統的東西,蘇明秋雖然說的明白,王越也理解的不錯,但身體上的習慣在細節上卻不是說能忘記就能馬上忘的于于淨淨的。
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王越幾乎很難按照蘇明秋的要求,把所有的動作全部做到位,一不留神強大的身體慣性就讓他的姿勢走形變樣,有心強求卻又逆了心意,越是著急,感覺就越彆扭。
好在蘇明秋也不愧是大師級的武道高手,且蘇氏武館開了幾百年,他帶徒弟的經驗可謂豐富無比,一見到王越這個模樣,立刻就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當下只叫王越把心思靜下來,深呼吸,摒除雜念,動作上先不強求標準,只求自在舒適為先。然後等到他整個人都安靜下來之後,蘇明秋就從隨身攜帶的針囊中抽出一根一尺多長的金針,對著王越姿勢不對的地方,舉手就刺。
而且他刺得這些地方,又都是人體上的穴位,一針下去,入肉不過三分,雖然不疼,但突然一漲,卻往往就正是王越站樁時,體內氣息淤塞停滯的節點。王越受到這種刺激,身體本能就是一動,然後氣息瞬間通暢,原本不正確的姿勢也馬上得到了糾正。
“樁功蓄勁,姿勢對了,自然就能一身備五弓,全身的勁兒就會凝聚成一體,在動時,則皆動,一動就如江河奔湧,,反之靜時則‘一靜俱靜,如山停嶽峙,。蓄中有發,發中有蓄,能蓄能發,滔滔不斷,只有姿勢對了,合乎了你的心意,身上的勁才能相互轉換,動靜相宜。”
“一身備五弓,屈伸進退都要五弓合一,以身弓為主,統帥其餘四弓,你站樁時候身上的勁要始終上下相隨,周身一家……。”蘇明秋教的時候,很盡心,也很嚴厲,出言提醒的時候,恰恰都是針對王越身上的毛病,可謂目光如電,觀察入微。
如是這般,一個願教一個願學,王越本身又是高手中的高手,體力強大,一明白了相關訣竅後,立刻就站的有模有樣,兩個小時候,就連蘇明秋都挑不出什麼不對的地方了。
但隨後不久,王越還是感到了一些不對。第一次站樁就一口氣站了兩個多小時,他渾身就開始發熱,感覺中似乎就有一股滾燙的熱流分成兩股,一股在胸部上升,一股在腹部下降,連帶著不知不覺中他的兩隻手也一隻前伸上抬,一隻縮肘按腹貼在了他的肚子上。
這一股熱流,一分為二,就好像活了過來,一升一降,前者竄入脊背,後者落入小腹,轉眼就是一陣翻騰,頭腦頓時一陣發暈。
“是不是感到丹田下墜如同鉛墜,脊椎聳動,腦袋裡一陣陣的發沉發暈?然後腳步虛浮,快要穩不住架子了……。”眼見王越臉上忽的湧起一片酌紅,裸露在外面的面板像是被火燒一樣,蘇明秋眼中亮光一閃,竟是一張口就把王越現在的感受說的一清二楚。
腦袋上豆大的汗珠湧出一層,王越雖然不知道這是怎麼了,卻沒有慌張,聽到蘇明秋這麼一問,頓時也點了點頭。
隨即就收了手腳,把身體站直,結束了第一次站樁。
“沒想到你的悟性有這麼好,第一次站樁,就體悟到了別人一兩年都無法感覺到龍虎二氣。看來我也不用教的那麼保守和辛苦了,現在我就給你說說這裡面的緣故。”
“什麼是龍虎二氣?”王越站直身子,深呼吸了幾下,才把體內的不適慢慢的壓了下去。
“這是道家玄門內丹術裡的一種說法,要解釋起來,你估計現在也是聽不明白的。而且體悟這東西,向來是身體力行,除了你自己,別人說的都做不得準,所以我也只能和你大概說一下原因,具體要怎麼做,還要你在站樁時自己去琢磨。”
蘇明秋摸著下巴想了想,然後這才說道:“道家的內丹術是練氣的源頭,所謂龍虎二氣,按照我們的說法其實就是陰陽二氣。人身上有任督二脈貫穿前胸後背,形成小周天,任脈為陰,督脈為陽,氣息流轉之時,自然就有陰陽二氣隨之滋生。你剛才站樁,一口氣站了兩個小時,加上體力強悍,功夫事實上已經到了煉精化氣的巔峰,所以無形中就觸發了體內氣機,生出二氣。但你又不明練氣之法,無法駕馭,這兩股氣自然就沒了控制,鬧騰起來,你不難受才怪?”
“那我該怎麼辦?”
對蘇明秋的這種解釋,王越倒也能理解。說白了無非就是說他現在“精滿自溢”,已經到了煉精化氣的巔峰,而蘇家的這個樁法又是老母宮嫡傳,是正宗的道家法門,雖然是基礎,但裡面已經涉及到了一些練氣的東西。他現在又是初學乍練,結果一練之下,精化為氣,看著是進步了,實際上卻無法控制。
說到底還是少了練氣的法門。
“無妨,之前是我沒想的不周全,現在知道了,想解決也很容易。無非就是把‘降龍伏虎,的手段,提前教給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