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現在昏迷不醒,心律低得嚇人。這種情況下,生命體徵不穩,手臂的骨折傷並不影響生命,他要是好心的給患兒把右臂的骨折接好。
萬一孩子後面沒救過來,家屬會不會反而怪他把孩子給治壞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萬萬不可能給孩子復位右臂骨折處。
不然容易做好不得好。
他仔細檢查了一遍,發現病童的骨骼存在骨質疏鬆現象。而且孩子的身形比較瘦弱。
有些父母非常疼愛孩子,各種零食管飽。
炭酸飲料、糖果、含糖量極高的糕點被孩子吃下去,每天如此,身體能好才怪了。
李敬生還特意又給孩子檢查了一遍頭部,沒有看到明顯外傷。
“小姐姐,有聽診器嗎?”
“有!”
護士似乎認識李敬生,對他很是熱情友好。
很快拿了一個聽診器過來。
李敬生給病童仔細聽了一遍心肺音,與接診醫生檢查的結果一致。
“還沒使用強心藥吧?”
“主任們的會診沒出結果,我們哪敢用藥啊!現在也就掛一瓶高滲葡萄糖液為其補液。”
搶救一個患者有著嚴格的程式。
這種特殊患者,在暫未出現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救治通常會比較保守。
等到主任醫師們查出病因,下醫囑後才會開始用藥。
除非病人出現呼衰、心臟驟停等症狀,才有可能推腎上腺素、心外按壓、除顫等措施給予急救。
李敬生用手背探了探病童的額頭,溫度似乎略微有一點點升高。
他又摸了摸患兒的手、腳,有些冰涼。
回到會診室,他的心中有著一種很不好的預感。這個孩子的病情嚴重,而且病因未明,很容易出事。
“華主任,我檢查了一下,右臂存在輕微骨折,肘關節錯位,同時還存在骨質疏鬆,但是對孩子的昏迷、脈搏極低,應該不會造成直接影響。”
基本上也就是說,右手的傷勢與孩子現在的病情無關。
“北書記,剛才我檢查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體質較差,在發病前,孩子出現過感冒或者病毒感染之類的疾病沒有?”
“唔……應該沒有吧!我平時工作比較忙,都是我先生,還有我爸媽帶得多一點。只是我兒子比較容易生病就是了,一年要去醫院七八回。小時候四歲多吧,差不多在醫院住了三個多月的院。”
北燕書記回答時有些不太確定。
從她的回答中,李敬生卻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
“孩子四歲多的時候,得的是什麼病呢?”
需要住院三個多月,說明病得非常嚴重。
當然,像他們這種家庭,也有可能比較嬌氣。孩子的病沒好利索,就一直讓他住在醫院,有醫護人員照看,也更安全一些。
“那次是因為發燒,持續發燒,然後關節痛,醫生診斷後,也說心臟有雜音,診斷為風溼性心臟病。經過治療後,一直沒有再發病。偶爾小感冒,肚子疼之類倒是有。”
她對李敬生的態度在悄然發生著轉變。
因為她能感受到,這個年輕醫生給出的都是實質性的答案。
沒有那幾個主任們那麼油滑。
問診也是極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