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兩個比試專案,第二醫院都沒有派人參加。
水平不夠,派上臺也是丟人現眼。
這種事情一般很少有人幹。
幾乎所有大一點的醫院,對名聲都非常愛惜。會給醫院造成負面影響,或者暴露醫院重大短板的事情,堅決不幹。
李敬生坐在臺下觀看,倒也有一些收穫。
看它院的專家診斷、治療,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啟發。
“今天的第六個比賽專案是很多醫生期待已久的消化內科疾病診治。不過有一點與別的專案不同,我們考慮到內科以藥物治療為主,所以特意把消化外科的比試專案調整到了消化內科之後。如果消化內科診斷出病因,需要消化外科切除病灶,這時候消化外科就可以上場。”
內科與外科的區別在於內科以藥物、理療等治療方式為主,幾乎可以處理絕大多數疾病。
外科則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輔以藥物治療。
並非普通大眾理解的外科醫生只會玩刀,不會診斷,不會開藥。
從發展前景來看,手術治療變得越來越重要。
比如探查術、癌變組織的早期切除、壞死組織切除、神經與腸道的吻合等等。
這些都是外科的拿手好戲。
有很多疾病,內科處理不了,甚至有可能延誤病情。
內科醫生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近年來興起的介入手術就成為了內科悄然發展出的一個外科治療手段。創傷小,效果佳,恢復時間短。
這讓介入手術比傳統外科手術更受患者歡迎。
外科一看內科創出了‘秘技’,要搶他們的飯碗,心裡也急啊!
外科醫生們為了不被淘汰,選擇與時俱進,從介入手術中受到啟發,研創出了微創手術。
所以,有競爭其實是好事情。
可以成為醫術快速進步的動力。
“下面請在場的所有消化內科的醫生為這個剛入院的患者診斷。”
主持人的話音剛落,大螢幕上顯現出患者的詳細資料。
這位患者得病了,這很不幸。
但是有這麼多的醫生、專家為他現場會診,這個待遇應該全國都找不出來。
集結了這麼多專家的智慧,估計再難的病都能現場診明。
患者:男,51歲,男性,工人。
近期出現吃飯、吃水果等硬物時有強烈的哽噎感。
喝水或者喝粥、喝湯時也有輕微程度的哽噎感,但是不強烈。
進食出現哽噎感的同時還會出現胸骨後劇痛,有點類似於灼燒產生的痛。
沒有反酸、噯氣、嗆咳、噁心、嘔吐等症狀。
也沒有咀嚼無力、呃逆。
沒有發熱、消瘦、乏力等症狀。
體溫36.6度,脈搏8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壓125/85mmhg。
這些基礎體徵都很正常。
李敬生感覺要麼是個小毛病,要麼就是一個很大的病。
考慮到患者是一名工作,年齡偏大,是大病的可能性更高。
體格檢查時,患者的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幹、溼囉音。腹部平軟,未捫及包塊,無壓痛與反跳痛。
扁桃體無腫大,咽部檢查無充血,雙眼無凹陷或凸出,身體淺表淋巴結未能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