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血常規,基本已經明確紫癜原因為血小板減少,導致患者皮下出血。
現在已經基本排除了先天血液疾病的可能。
然後三種後天常見紫癜原因都值得懷疑。
因為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根據過敏性紫癜一般不伴隨血小板減少這一特徵,能夠初步把過敏性紫癜排除。
那就只剩下藥物性紫癜與感染性紫癜。
想要確定是哪一種紫癜,李敬生沒有急著再申請新的檢查,而是從血小板減少入手,進一步深入分析。
此時此刻,真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醫學生在學校學的那點教材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李敬生平時喜歡看書,在醫學知識這一塊,他自認為還算學識比較淵博。
但是在臨床上遇到這種非擅長領域的疑難疾病,他有些捉襟見肘。
絞盡腦汁苦苦回憶著關於血小板減少的常見原因。
原發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型別。
急性型可出現嚴重自發性面板粘膜出血傾向。
血小板通常少於20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
兒童最為常見。
這個患者的年齡接近六十歲,血小板目前是80左右。
他初步將急性型排除。
然後再來說說慢性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現此病多為青年,發病率女性要多於男性。
通常表現為發病緩慢,血小板在30到80之間最為常見。
但是這個病,血小板大於50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
故而,與這個患者也有不符之處。
李敬生的診斷到這裡,並沒有陷入困境。
血小板減少並不止原發型這一類,還有繼發性血小板減少。
他努力回憶著關於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的相關醫學知識。
幸好昨天把醫師等級升到了副主任級別,現在進行診斷時如有神助,許多塵封已久的醫學知識,只要想到了,紛紛被喚醒。
人體的大腦最為神秘,被開發不到10%。
很多都處於沉睡狀態。
而且腦細胞有著自己的一套新舊更替機制。很多記憶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變得模糊,這時候需要重新溫習或者喚醒這一部分記憶,得到加深與鞏固。
這也是為什麼刻骨銘心的瞬間,我們哪怕時隔數十年也不會忘記的原因。
因為這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往往很容易多次被喚醒。
但是枯燥的知識學過後,如果用不上,可能會一直扔在記憶的寶庫中不管它。
然後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淡忘。
李敬生的醫生等級提升,感覺所有學過的醫學知識都被喚醒。這些記性得到了加強。
而且診斷時,那種全域性觀更加凸顯。
主治醫師診斷,一般只侷限於自己擅長的那個領域,最多就是偶爾觸及其它細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