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破診所無法開展住院業務,無法做三四級手術等限制,其實也不難。
只要規模上去了,申請升級為綜合醫院就行了。
小診所一般很難一步到位,都是慢慢壯大的。
先升級為二級乙等醫院,然後評上二甲了,就可以衝擊三級乙等醫院。一般較少升級為三級丙等醫院的。
這是從根本利益考慮出發。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在醫療行業尤其如此。
通常情況下,丙等醫院都是各方面評定較差,差不到考評標準,這才定為丙等醫院。
也有的是醫療質量等問題,被降級。
不管是哪一種,都不好。
雖說大多數患者不懂這些,但是有懂行的隨便對身邊的親戚朋友說一聲,很快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那家醫院不行。
這會嚴重影響門急診的業務量,招醫生、護士、行政這些,高階一點的人才就很難招進來。
這也是為什麼平時很難看到有人掛牌,二級丙等醫院、三級丙等醫院的招牌。
相信沒哪個學生會在自己臉上寫,我是差等生幾個字。
除非腦袋上有包就差不多。
李敬生的陽光診所,本來以他現在的能力,還有經濟收入,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讓陽光診所一步步往上升級。
但是與付院長有著君子約定,這十年必須控制診所規模,醫生與護士的數量不能超過五十人,他必須遵守。
醫護人員的數量控制在五十以內,其實不算什麼。
因為李敬生本來就想要走出一條新的路子,走精英路線。
診所最近都沒有再招新的醫護人員,便是為了把寶貴的名額留著,專門招精英人才。
招收精英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
因為有點本事的醫生與護士,很少有人願意進一家診所工作。
還有,招過來以後,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關。
得想辦法帶領他們創收,養活他們。
一個厲害點的外科醫生,沒有四五萬一個月,很難留住人。優秀一點的護士,行情價基本上都在兩三萬一個月。
就拿組建一支外科團隊為例。
主刀由李敬生本人擔任,想要做大手術,至少需要三名醫助。
正常情況下,一助的實力不會比主刀差太多。
二助與三助也是各有特色。
很多人認為二助與三助就是負責拉鉤、縫皮的,那是指一般的手術團隊。
比如一個導師為了節省人工成本,讓手下的規培生當二助、三助。想想看,發到人家規培生手裡的工資也才兩千一個月,總不能指望人家比主治還厲害吧?
能幫著拉個鉤,縫皮關腔,已經很不錯了。
真正想建立一流的外科團隊,二助、三助,同樣會非常牛B。
這也意味著他們的工資不會低。
二助至少需要月收入三萬左右,三助不能低於兩萬。
護士至少需要兩人。
做大手術,標配至少三名護士。
如果想要有自己的團隊特色,肯定還要招個厲害的營養護士,這又是一筆花銷。
麻醉醫生也是必不可少。
現在厲害點的外科團隊基本都會開展內腔鏡手術,有一位優秀的麻醉醫生就顯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