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順提出使用三種兵種相互配合的方法,以及分別承擔的責任,這軍遠在千里之外,只選用一萬五千七百人,就能在敵人十一萬兵馬的勢力內取下鄴城,確實是錯一步都不行。
先軍隊從牧野這個位置,因為自己之前跟董卓有過通商的經歷,即使雙方再交惡,這水路上,由於袁紹從來就沒有重視過,所以對黃河下游中游的掌控力不足。
這倒是一個好機會,難怪身邊這些將領,即使有機智勇敢的徐晃,也沒有提出這種,匪夷所思的戰略,因為他不如高順瞭解這黃河流域的情況。
高順跟著呂布,在董卓麾下,雖然董卓生性殘暴,但是對手下能征善戰的將領,還是頗為優待,這即使高順投效了自己,也尊稱董卓為董公,雖然讓葉晨心中有些小小的不爽,但是人家天生就是一副忠臣的心肝,自己還是不奢望其他的好了。
此時高順提出來的戰具,鬥具,對葉晨來說都不是問題,這時候的關鍵,就看郭嘉對這個戰局,是如何佈局的。
此時郭嘉沉思之後,對葉晨說的是。
“主公,舒業此戰,不管勝負與否,我當有策應之法,否則,真要去鄴城容易,再回遼東難。”
葉晨心中暗自心驚。
這高順是隻說要取城,可從來沒說過,如何退回遼東。這腦子一拍的熱度,真的很壞事。
不過這千里取城,確實已經算是登峰造極的戰略思維了,但是如何能撤退,才是關鍵。
“奉孝,快說,若高舒業攻下鄴城,我當有何應對之策。”
郭嘉思索良久,回道。
“我軍偷襲之兵出當日,當傳令山,火二營,精銳人馬,扣除調於舒業的七百人,共計一萬九千人,分兩路,上谷郡直出涿郡,插中山,進安喜,直逼魏郡,兵勢要緩而穩,此當由徐公明山字營擔當。”
葉晨聽聞,轉頭看向身後地圖,這自北而南,卻用重步兵,若對方出騎兵牽制,這配出來的九千重甲步兵,可就糟糕了。
但心中有疑慮,卻聽郭嘉又說道。
“調回趙將軍,回范陽,然後出幽州,過任丘,取河間,兵威信都,不用推兵大進,只要策應好右路山字營即可。再請關將軍,出漁陽,兵臨渤海,威壓南皮,這三路,先分兵而出,一天之內,三戰必須推進百里,最少破一縣。”
葉晨聽到此處,才覺得三路人馬自己用去三萬,還有五千人馬,自己當如何自處?
此時郭嘉道。
“主公,此三軍在外,成三路外壓之勢,可逼迫袁紹分兵抗敵,可徵調漢升兩千弓騎,配與趙將軍,佯裝居中兩萬人,策應兩路。關將軍重騎,進退自若,當不憂慮,但唯恐徐將軍重步,行軍緩慢,為敵人所乘。”
太史慈頗有異議,自己手下副將,倒是委派了攻城大任,自己倒是閒著,這算哪門子事情。開口問道。
“軍師,我當何往?”
葉晨更是有些沉不住氣,這一番安排,倒是沒有自己什麼事情了,心中確實有一萬個不肯了。
郭嘉說道。
“若主公親衛營,分兵一半在遼東,一半隨子龍前行,這主公若親臨,袁紹必相信,若主公非親臨,誰人肯信主公乃是要子北而南,吞併冀州。所以子義將軍,必須要與主公同行。”
此一番安排,若是公孫瓚生事,那該如何是好,正思慮到此,雖說公孫瓚這廝獻了降表,但是他弟弟公孫範卻拖著未到右北平,左右等了近十天,連葉晨都有些疑慮。
解釋完太史慈的安排,郭嘉說道。
“此時,可請公孫伯珪,同出兵馬,公討袁紹,此乃公益之大事,如此安排,公孫瓚必然不敢拒絕,麾下兵馬融入主公大軍中,害怕後方如何?”
葉晨只是問道。
“若子義子龍,隨我出征,那麼高將軍那裡,誰能領軍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