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存餓壞了,顧不得燙,就著小鹹菜吃的無比香甜。
兩碗米粥下肚,劉勉之臉色好多了,整個人也精神了不少。
他先前那般虛弱,一半是因為拉肚子,另一半純粹是低血糖犯了。
那補官說道:“逸平先生,馬車已準備妥當,稍作歇息,便可出發了。”
“多謝!”
徐存拱了拱手。
“職責所在,逸平先生不需客氣。”
補官趕忙擺了擺手,而後一臉崇拜道:“俺看過先生所著的《六經講義》,當真是字字珠璣,發人深省啊。”
徐存見此人言行舉止,透著一股書卷氣息,與尋常胥吏截然不同,此刻又聽對方說看過自己的書,忍不住問道:“伱是讀書人?”
補官面色羞愧道:“俺資質愚鈍,至今還只是個秀才。”
徐存安慰道:“莫要妄自菲薄,厚積薄發,大器晚成者不在少數,想那蘇老泉,二十七始奮發,終成一代大儒。”
“學生謹記先生教誨。”
補官躬身一禮。
這時,一旁的劉勉之問道:“你如今是胥吏?”
補官聽出了他話中的惋惜之意,解釋道:“好教先生知曉,縣長治下,已沒了胥吏,如今改喚補官。補官者,人人皆可為官,或參加鎖廳試,或憑政績升遷。”
“在山東,不管是否是讀書人,想要為官,需得從補官做起。縣長說,補官乃朝廷之基石,唯有懂得百姓疾苦,為官後方才能真正為民請命。”
聞言,劉勉之語氣感慨道:“好一個韓楨,好一個與胥吏共天下!”
補官好奇道:“未曾請教這位先生大名?”
劉勉之自報家門:“吾姓劉名勉之,字致中。”
“原來是白水先生當面,失敬失敬。”
補官神色肅然,躬身作揖。
作為楊時得意門生,他的名頭比之徐存更大,他與胡憲、劉子翬等人創立了“劉胡學派”,其所著《草堂文集》,更是被無數福建洛學士子奉為理學圭臬。
就在這時,吃完米粥的流民隊伍,再次出發。
見狀,劉勉之趕忙起身,與徐存一起來到張三面前。
劉勉之躬身長揖,正色道:“救命之恩,沒齒難忘,不知好漢被分配到了何地,往後吾定當登門道謝!”
“登門道謝就不必了。”
張三擺擺手,朗聲道:“只希望兩位相公往後當了官兒,能看在俺揹你一程的份兒上,對百姓好一些。”
“受教了!”
劉勉之與徐存肅然起敬,齊齊躬身行禮。
“俺走了。”
張三擺擺手,領著流民隊伍出發。
有了一碗米粥打底,這些流民對於新生活,充滿了期待和嚮往。
目送流民隊伍離去,徐存感慨道:“草莽之中亦有真英雄。”
劉勉之點頭贊同:“只此一句,吾此行便不虛矣。”
又歇息了一陣,兩人隨補官上了牛車,沿官道朝泗陽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