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韓楨照例早起,洗漱完畢,用過早飯後,便率領親衛出了界首鎮,在袁工匠的帶領下,順著新鋪就的水泥小路,朝著泰山深處行去。
馬蹄踏在水泥路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袁工匠神色感慨道:“陛下,這水泥當真是神物啊,省了微臣不少事兒,若非沒有水泥,估摸修到明年,都不一定能完工。”
韓楨輕笑道:“科技是第一發展力,這就是為何,朕要糜費頗多,建造軍工所的原因。只要能搗鼓出新東西,花再多錢都值得。”
華夏的底子厚,發展到宋時,各種科技遙遙領先全世界。
只要播下種子,開花結果是必然之事。
發展工業,並非只靠一個人,而是一代人,甚至數代人。
這一點,韓楨心裡很清楚,所以才會創立工學院。
當紅薯、玉米、土豆在中原大地上生根發芽,當五穀變為八谷,從農業轉向工業的條件,也就即將達成了。
韓楨自信能等到那一天,他還年輕,過了今年年節也才二十歲。
架馬走在水泥路上,每隔一里,都能看到一個哨崗。
水泥澆築的寨堡不大,只有容納三五名士兵。
這是明哨,看不到的地方還設有暗哨。
除此之外,還有負責巡山計程車兵,確保不會有任何可疑人物,進入深山的軍工所基地。
一直走了將近十里路,再度繞過一座山頭,視野忽然變得開闊。
前方,是一片平坦的山坳。
一座小鎮,坐落於山坳之中。
一條河水自深山而來,橫穿小鎮。
十多架高大的水車,矗立在河中,每一架水車都連線著一座工坊。
幾道濃郁的黑煙,自高聳的煙囪直衝天際。
“火藥工坊呢?”
環顧一圈小鎮的佈局,韓楨問道。
袁工匠解釋道:“回陛下,火藥工坊建造在了半山腰。火藥太危險,必須遠離小鎮,否則一旦出現意外,整個小鎮都沒了。”
韓楨點點頭:“你心裡有數就好。”
順著水泥小道,一行人進入鎮中。
鎮子不小,但卻沒甚麼人,除開匠人以及家眷之外,就只有駐軍。
袁工匠問道:“一路舟車勞頓,陛下是否歇息片刻?”
韓楨吩咐道:“不必了,領朕四處逛一逛。”
“是。”
袁工匠翻身下馬,給韓楨充當馬伕。
“目前整個軍工所,共計十一二個工坊,各有所長,各司其職。陛下請看,這一處工坊,乃是負責研究改良冶鐵鍊鋼之法。”冶鐵鍊鋼是重中之重,乃軍事以及工業發展的基石。
伴隨著袁工匠的介紹,韓楨的目光落在一處工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