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階解釋道:“我大夏與齊國、大石林牙三方不久前剛剛簽下協定,結為同盟,齊國又怎會對我大夏動手?不宣而戰,師出無名,道義上站不住腳。”
“不錯。”
一旁的李察哥點點頭,附和道:“況且齊國要對我大夏動手,齊國皇帝完全沒必要來延安府,早在西京道時,從東勝州入境更好。如此一來,便能與西軍南北夾擊,為何要大張旗鼓來延安府呢。”
兩人一個從政治上分析,而另一個則是從戰術上考量,但得出的結論卻是一致的。
李乾順細細一想,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心中大定:“兩位愛卿言之有理。”
曹階思索道:“齊國皇帝應當是來巡視西北五路,畢竟西北五路新降,總歸需要來看一看,順帶震懾一番我大夏。”
李乾順沉聲道:“話雖如此,但也不得不防啊。”
就在這時,李良輔提議道:“陛下不如遣使節前往延安府,稱臣納貢,使得兩國交好。”
西夏對於稱臣,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且絲毫不避諱。
因為,不管是對遼國、宋國還是金國稱臣,他們都從中撈到了足夠的好處。
遼國是好大哥,數次拯救西夏於危難之中,並且每次納貢時,都會給數倍的回賜。
宋國就更不用說了,每年的歲幣嘩嘩給。
最摳搜的就是金國了,可即便如此,西夏也從金國手中撈到了下寨以北、陰山以南、乙室耶剌部吐祿泊以西這一大片土地。
所以,如今給齊國稱臣,可以說毫無心理負擔。
這便是西夏的立國之道,左右逢源,利益至上。
正因如此,明明國土最小,實力最弱,卻能接連熬死遼、宋、金三個大國。
李良輔見眾人不反對,心下一喜,繼續說道:“中原王朝就喜愛這一套,如此一來,陛下也能順理成章提一提割讓天德軍、雲內以及東勝三州之事了。”
“可。”
曹階點了點頭。
“臣附議。”
李察哥也表示贊同。
先前懾於齊國大勝的威勢,他們不敢主動提割讓的三州之事,不過若是稱臣納貢,倒是個好機會。
而且,既然都對齊國稱臣了,作為大哥,齊國皇帝總得有所表示,因此便不好拒絕割讓三州之事。
念及此處,李乾順讚賞的看了眼李良輔,欣喜道:“不錯,此計甚妙!”
達成一致意見後,李乾順當即寫下了一份降表。
降表這種東西,他先前已經寫過一份了,此刻信手拈來。
很快,他便寫好了一份降表,又從宮中取出幾車金銀珠寶,讓曹階帶著國書降表以及金銀珠寶,趕往延安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