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唐時的江南,則相當於後世的東南亞。
河南為什麼叫豫?
因為他孃的商朝時河南遍地都是大象。
遍地大象的環境氣候,不用多說了罷?
除開糧食產量高之外,冬天壓根凍不死人。
牧場隨處可見,水草豐沛,牛羊數量驚人。
唐朝最鼎盛時期,僅戰馬就有70萬匹。
70萬匹戰馬啊!
唐朝的畫作中,但凡是個人就騎著馬。
這,才是李二鳳與李治,打了那麼多次仗,滅了那麼多個國,國內經濟非但沒崩,反而越打越強的最主要原因!
氣候!
原本的冰河時期,到了唐初之時忽然回暖了,變回了上古殷商時的宜人氣候。
李隆基的開元盛世中記錄了一次令人驚掉下巴的事情,甘肅慶陽的小麥大豐收,結果農民卻賣不了糧食。
為何?
因為全國所有地方都豐收了,不缺糧食!
正因如此,杜甫才寫下了那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
後世人以為唐朝百姓過得慘,是直接把明清百姓的慘狀給套了進去,其實壓根就沒有可比性。
人家唐朝的中原百姓,生活在亞熱帶,稻米一年三熟,是明清小冰河時期能比的?
唐時長安的冬天,無冰無雪。
李隆基在長安皇宮種了幾顆橘樹,每年結果百顆,味美甘甜,與江南上貢的柑橘別無二致。
要知道,春秋時期,晏子可是說出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樣的名句啊。
但到了唐末,一切又變了,溫度再次降低,直到宋末達到了最低點,並一直持續了近千年。
金人被遼國欺壓了上百年,何為近十來年才暴起伐遼?
不就是冷的實在受不了麼。
連西湖都上凍了,北方得冷成啥樣?
韓楨為什麼不考慮定都長安或洛陽,就是因為這兩地在唐朝時,因氣候和水系可以輕鬆承載一國之都。
但是到了現在,氣候劇變,已經不行了。
關中別說豐收了,甚至都已經不適合種糧食了。
後世西方人一直嚷嚷著謹防全球變暖,只不過是為了抑制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工業罷了。其次就是,全球變暖對海洋型國家沒好處,但對中亞東方的國家來說,那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中原、山東、河北變成亞熱帶,陝甘寧雨水充沛、沃野千里,新疆鬱鬱蔥蔥,綠洲遍佈……
只需稍稍想象一下,就能明白全球變暖,對東方的好處了。
現在知道數千年曆史,為何唯有開元盛世這一個盛世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