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星上的世界大戰已經爆發多年,從乾聖十九年開始到現在的乾聖二十五年,已經歷時六年之久。
過去的六年裡,藍星上各交戰國彼此間已經爆發了眾多海戰,哪怕是中大規模的海戰也不少。
其中的恆奧戰爭裡,大恆帝國海軍就和奧里薩帝國海軍先後進行了兩場大規模的海戰,分別是戰爭剛爆發,大恆帝國直接渡海發動登陸的時候的海戰以及後續大恆帝國直接殺入無盡海峽後,和奧里薩帝國海軍的殘存力量爆發的海戰。
在這兩場海戰裡,海戰規模都不算小,先後有數十艘主力艦參與,但是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大恆帝國海軍的戰艦。
同時奧里薩帝國海軍的新銳戰艦不夠多,大多都是舊式戰艦。
以至於打起來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麼戰略戰術可言,大恆帝國海軍完全是依靠龐大的體量直接壓過去,直接就粉碎了奧里薩帝國海軍的抵抗。
因此規模雖然也比較大,但是對於藍星海戰歷史而言其實算不上多麼重要。
反倒是乾聖二十一年,克魯爾王國剛參戰的時候,克魯爾王國海軍和可凱爾帝國海軍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對於海軍的影響更大,因為當時雙方參戰的艦隊規模雖然一般,加起來只十多艘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參與,雙方交戰船隻總噸位只有五十多萬噸,但是交戰船隻都是雙方的新銳戰艦。
此戰的規模在這一場世界大戰裡,其實只能算是一般,但是造成的影響卻是非常大。
世界各國海軍,哪怕是大恆帝國海軍都是根據這一場海戰裡的經驗針對性的改進了戰艦的設計。
這一次海戰裡,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雙方的艦隊距離,始終都保持在了十三公里以上,並且大部分時候他們的交戰距離都保持在了十五公里以上。
這個交戰距離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這種交戰距離裡,口徑小一些的艦炮基本沒有什麼用武之地,雙方艦隊裡的少量舊式戰艦連開炮的機會都沒有……
三百毫米口徑以上的艦炮,成為了這一次交戰的主力。
同時更大的交戰距離,使得了彈道更加彎曲,而這樣一樣也就導致了炮彈在飛到敵艦上的時候,有極大的可能並不是直接命中側舷裝甲,而是直接命中到水平甲板。
同時炮彈也會在距離戰艦不遠處的水面就入水,然後在水中滑行一段距離後命中敵艦的水下部分。
這一次海戰裡,雙方都是被命中了不少這種水平彈、水下彈。
此外,這一次海戰進入夜間的時候,雙方的輕型戰艦都非常活躍,發射了眾多魚雷,並導致交戰雙方都有戰艦被魚雷命中。
這些情況被大恆帝國海軍得知後,也是導致了大恆帝國開始改進相應的戰艦設計,比如進一步提升戰艦的觀瞄裝置,火控裝置,以獲得更大的設計距離。
同時更加註重水平以及水下防護。
並且大恆帝國海軍進一步堅定了重點防護的思路,並加強了對彈藥庫等重點艙室的保護。
大恆級戰列艦就是受到這一影響的戰艦,哪怕當時已經完成設計了,但是依舊中途緊急修改了設計,加強了水平和水下防護。
此外大恆級戰列艦上的副炮也是進行了更換,配上了威力更加強大的一百五十毫米副炮。
之前的很多年裡,大恆帝國海軍各級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各類舊式戰艦的副炮,那都是清一色的一百二十毫米口徑艦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