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嚯!”
一陣喧譁聲中,施今墨由弟子攙扶離去了。
“仁醫”!
無論怎樣,李源在這個圈子裡算是出名了!
……
“師父,您甭生氣。不是我不知好歹,是師爺叮囑過我,別去當御醫。您也知道,施老那一脈,差不多都是走官字口的。”
回到診室後,李源給趙葉紅端茶倒水,小意伺候著,然後嘿嘿笑著解釋道。
趙葉紅不是不通情理的,她想了想後,嘆息一聲說道:“可畢竟是中醫圈的第一名醫,是棵大樹啊。我們這把歲數了,也不在乎那麼多了。可你還小……大樹底下才好乘涼。”
李源溫聲道:“我就一小郎中,過一陣還要轉學西醫,主修藥學。大風大浪來了,也打不倒我。這兩年我大量接診病患,積攢實踐經驗。等去當學生後,再潛心鑽研兩年醫書,在下面多練練針灸。總有風平浪靜時,我是趙家傷寒派的傳人,一定會當一名好中醫的。”
施今墨當然是功參造化,中醫修養之深,李源這輩子都未必能望其項背。
老人家用藥,常見二、三十味之多,但即使藥味再多,也配合得體,法度嚴謹,毫無繁瑣冗贅之感,反倒彰顯其華貴大方,非常人能及之氣度,其處方之華美常令中醫藥界的行家矢口讚歎。
為什麼施老說西醫不如中醫多樣性,不是西醫不如中醫,是西醫不如施老。
這位中醫傳奇在用藥方面,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若能跟他學習,自然能受益匪淺。
可是一旦貼上施門一脈的標籤……
不,只要走近施老,那李源就隨時隨地處於監控之中。
一點都不誇張……
而且今後,基本上只能做一個御醫了。
這和他的本意不合。
趙葉紅道:“雖然這樣,回頭還是要去好好感謝廖老。中醫各門裡多是相互下刀子使絆子的,廖老能下這麼大的力氣捧你,這個情一定要領。”
“是。”
……
李源隨後去了廖正華的診室,並和老人家長談了一番。
他推心置腹的同老人說了他的心意,就想踏踏實實的在百姓間做一個好醫生,潛心鑽研學習醫術,哪怕去學西醫,也是為了和中醫知識互補,以求融會貫通。
事已至此,廖正華也不好多說什麼,只勉勵李源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天賦,畢竟這麼年輕就能掌握“過山火”和“透天涼”手法的針灸奇才,可不多!
可惜,臨走時老爺子也沒送一本《醫案注》之類的秘籍……
……
下午下班後,李源、婁曉娥先去了北新倉吃了晚飯,李源又從廚房拎出兩條鯽魚、一隻野兔,裝麵粉袋子裡,又拿了一袋面、半袋米,固定在腳踏車後,兩人一起去了東辛寺衚衕十三號院,給李母和幾個嫂子送給養。
一路上,婁曉娥翻來覆去的問施今墨點名李源的事,卻對李源提的那些東西好似沒看見一樣,這讓李源好笑不已,又非常欣慰……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