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網際網路競爭較為激烈的年代。
誕生了一個詞,叫“使用者時間”。
每個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
除去睡眠、吃飯、工作、學習,剩下可供娛樂休閒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而使用者每次只能使用一款APP,進入一個介面。
你獲得使用者一個小時的使用時間,就意味著別人少了一個小時。
因此移動網際網路最大戰場也變成了,誰能爭取到更多的使用者時間。
產品經理們也圍繞著時間問題,去爭取每一寸領土。
慢慢地,使用者使用體驗在產品經理的考核中,變得沒那麼重要。
他們更關心的是“使用者停留時長”、“使用者的開啟頻率”、“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而大多數人都會有作弊的心理需求。
當這些指標成為了產品經理的主要業績考核時,他們就會想辦法讓這些資料變得好看。
為了讓“使用者停留時間更長”,產品經理在設計雙十一優惠活動時,故意把搞得更復雜。
使用者為了獲得紅包、折扣優惠,需要花更長時間參與那些小遊戲。
而這種小遊戲並沒有什麼趣味性,只會增加使用者對於這個平臺的厭惡心理。
這種複雜的優惠雖然搞得天怒人怨,但產品經理的業績資料變得“更好看”了。
這就是為什麼玩法一年比一年複雜,使用者的意見一年比一年大。
因為產品經理的考核一年比一年嚴格了啊!
為了訓狗一樣訓練“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每天在特定的時間內推出特定的獎勵活動。
使用者不得不每天去“簽到”、“首勝”……一系列的活動。
讓這些活動進入使用者的潛意識當中,變成聽話的狗。
為了讓使用者增加“開啟頻率”,產品經理也不得不設定大量的訊息彈窗。
不停出現讓強迫症不得不點的“小紅點”。
即使沒什麼重要的資訊,也要冒出一個小紅點,讓使用者不得不點進去。
一次又一次地浪費使用者的時間,最後使用者忍無可忍,刪掉了這個APP。
但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經理又獲得了漂亮的考核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