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勢力接連發生大戰,都感到有些疲憊。
接下來,所有勢力都開始休養生息,靜待時機。
袁紹緩了幾年,感覺自己的實力有所恢復,決定起兵報仇!
官渡之戰是袁紹一生之中最大的恥辱。
207年春,袁紹再次召集了幷州、冀州、青州三路人馬,總計十萬,兵發官渡!
曹操聞訊後,不敢大意,立刻親自帶領十萬大軍,前去官渡迎戰袁紹。
同一時間,劉備在諸葛亮(徐庶投靠了曹操)的教唆下,再次派兵進攻宛城,襲擾曹操的後方。
劉辯也聽從田豐的建議,親自帶領大軍,再次兵法徐州。
曹操明知道自己的後方不穩,但是沒有任何的辦法。
袁紹始終是曹操最大的敵人。袁紹一日不滅,曹操無暇東征西討。
第二次的官渡大戰,袁紹的手下幾乎沒有了多少大將。現在袁紹手下武力最強的,居然是呂曠和呂翔兄弟倆。
袁紹手下的謀士也是縮水不少,只有審配、郭圖、逄紀、辛評、辛毗等人。
審配依然是負責守衛鄴城,沒有隨軍出征。
郭圖、逄紀、辛評、辛毗四個人跟隨袁紹,在軍中出謀劃策。
第二次官渡之戰,袁紹變得謹慎了許多。
這一次,曹操變得主動了許多。
曹操主動出擊,想要儘快同袁紹決戰。
但是這一次,袁紹吸取了第一次官渡之戰失敗的教訓。
袁紹採納了郭圖的建議,避敵鋒芒,堅守不出,等待曹操的糧盡,再發動全面攻擊。
曹操猜到了袁紹的想法。
曹操雖然情況比上一次官渡之戰的時候好一點兒,但是糧食儲備依然不多。
連年的征戰,讓曹操的糧食消耗巨大。
第二次官渡之戰,曹操依然需要速戰速決。
在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下,劉備順利攻佔了宛城。
劉辯這邊的進攻也很順利,下邳、小沛、定陶等地,再次落入了劉辯的手中。
劉備和劉辯兩個人,形成了左右夾擊許昌的態勢。
劉備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劉辯則是想要“廢帝自立”,奪回屬於自己的皇位。
無論是哪一種,漢獻帝劉協的處境都好不到哪裡去。
另一邊,荀彧預感到許昌肯定會保不住。於是荀彧便寫信給曹操,建議立即遷都。
曹操對劉備和劉辯兩個人深惡痛絕,卻沒有任何的辦法。
曹操現在退軍的話,袁紹肯定會從曹操的背後追殺,到時候曹操的損失只會更大。
於是,曹操便讓荀彧準備遷都到揚州的治所壽春,以躲避劉備和劉辯的進攻鋒芒。
壽春是一個風水寶地,袁術就曾經在壽春稱帝。
壽春兵精糧足,城牆深厚,比許昌更適合堅守。
不過事實上,曹操的擔心是多餘的。
劉備佔領了宛城之後,沒有進攻許昌,而是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北上進攻洛陽。
劉備的手中沒有大城市,洛陽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根據地。
劉辯同樣沒有進攻許昌,而是準備前往官渡,支援袁紹。
劉辯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是袁紹勝利,就進攻曹操。如果是曹操勝利,就進攻袁紹。如果是平局,就進攻曹操。
曹操聽說劉辯的大軍駐紮在官渡東南方向二十公里處,按兵不動。心中立刻猜到了劉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