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二人以平手結局沒有再戰一場的跡象後,沐秋凰不由覺得有幾分無趣,便不再理會二人,背起石碑繼續自己今日裡未完成的使命。
就在沐秋凰揹著石碑上下山三次之後,發現本來相對無言的青芽道人和無心和尚,竟然正坐在一塊相談甚歡,而他們身邊則放著那幾本禁書。
見狀,沐秋凰也是來了興致,走到二人身旁一屁股坐下,開口問道:“小和尚騎驢的,你倆再聊什麼呢?”
青芽道人看了沐秋凰一眼,不予理會,倒是無心面露微笑地對其解釋道:“我與青芽道中在探討佛經道藏,施主可有興趣一同參與?”
沐秋凰在旁聽了一會,見二人真是在研究佛道典籍,而不是像自己所想的那般探討風花雪月後……也是失去了興趣,走到毛驢旁躺了下來,不一會便鼾聲如雷。
……
春去暑往,秋盡冬至。
轉眼功夫沐秋凰便已在武當山上呆了六月有餘。
這六個月來,沐秋凰依舊日復一日地揹著石碑上下飛昇崖,付出的艱辛比以往那些年都要多,甚至於比在軍營裡隨刀九皇練刀時還要辛苦一些,不過沐秋凰卻是心甘情願,一日都不曾懈怠過。
無心小和尚自從那次此試過後,也留在了飛昇崖上了,平日裡除了坐禪唸經,便是與青芽道人探討切磋……因此,這六個多月來無心亦是受益匪淺,修為雖然沒有直接達到九品之境,但也已到了八品巔峰與九品亦是隻有一線之隔。
這幾個月來,最忙的便要數青芽道人了,除了每日裡指導沐秋凰練體以外,還要完成了張伏陵所交代的任務,看完了張伏陵從北虞侯府弄會來的那幾本禁書,值得一提的是,青芽道人讀書,不是不求甚解而是咬文嚼字,竟然還在這些禁書上寫經註釋……除了這些,青芽道人竟然在於二人的交談切磋中略有所悟,自己在創造拳法。
就在沐秋凰終於可以揹著三塊石碑在山脊小道上健步如飛的時候,突然傳來了張伏陵即將出關的訊息。
得知張伏陵即將出關的訊息,最興奮的莫過於沐秋凰,因為早在幾日前,青芽道人便已說過他的身體堅韌強度已然達到了張伏陵所說的標準,可以承受住兩種真元的不斷衝撞,只要等張伏陵為其化解他氣海內詭劍仙所留下的劍意後,便可重新開始修煉。
武當山金頂,當沐秋凰和無心隨著青芽道人來到張伏陵閉關的洞府前時,卻見洞府前早已是黑壓壓的一片,武當諸弟子將其圍的水洩不通。
不過好在青芽道人的輩分足夠,見三人到來,武當眾弟子自覺的分散到兩邊,為三人讓出了一條小通道。
“弟子拜見師叔。”
“弟子拜見師叔祖。”
“弟子拜見太師叔祖。”
一時之間,周圍的行禮參拜之聲不絕於耳,青芽道人則是滿臉無奈地點頭回應。
其實,青芽道人並不喜這種熱鬧場景,往日裡主持祖師出關這種事的人都是青葉道人,奈何這次青葉道人不在武當山上,所以青芽道人只好趕鴨子上架。
沐秋凰拉了拉無心的衣袖,小聲說道:“小和尚,你看養驢的這會多威風,剛那個白鬍子老頭都得叫他師叔……你在浮屠寺中有沒有這種待遇?”
不待無心回答,只聽得遠處傳來了悠揚肅穆的撞鐘之聲。
“咚!”
“咚!”
“咚!”
……鐘聲絡繹不絕,青芽道人看著不解的沐秋凰,對其小聲的解釋道:“這是師尊第七十六次閉關,所以鐘聲要響七十六聲。”
無心亦是滿臉崇敬地看著張伏陵所在洞府,輕聲誦唸著:“不破參,不住山;不開悟,不閉關。張仙人能夠閉關七十六次之多,實乃是修道之人中的一座豐碑。”
“原來還有這等講究,真是長見識了。”沐秋凰亦是收起自己的玩鬧心思開始重視起來。
終於,七十六聲鐘聲響完,武當眾弟子齊刷刷地跪倒在地,恭聲道:“恭迎老祖出關。”
“咯吱”一聲,大門被人從裡面推開,緊接著張伏陵便走了出來。
張伏陵依舊是那身純白道衣,雖然衣服有些汙濁,頭髮也有些蓬亂,但是張伏陵卻看起來神采奕奕,眼睛格外明亮。
出乎意料的是,張伏陵沒有像沐秋凰和無心想象的那般,對著武當弟子講經說道,大談這次閉關的心得體會,反而是衝眾弟子擺了擺了手,示意他們各自離去。
而武當諸弟子顯然也是對這種情況早習以為常,不一會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偌大的廣場上只留下他們三人。
“這就完了,擺著這大陣仗就為了等老神仙出來?”沐秋凰撓了撓頭。
青芽道人似乎對此早已習慣,語氣平靜地解釋道:“師尊不喜麻煩,往日裡出關也是如此。”
沐秋凰和無心對視了一眼,都沒有說話。
青芽道人對著張伏陵說道:“恭喜師尊出關,徒兒已命人燉好狗肉。”
沐秋凰和無心也是朝張伏陵說道:“恭喜老神仙/張仙人出關。”
張伏陵衝青芽道人擺了擺手道:“吃飯的事先不急。”
轉過頭來看著沐秋凰古怪一笑道: “沐小子,這些月來在武當山可還待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