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的老營官樓,除了村中現在已經上了年紀的少數老人之外,估計已經很少有人能夠清楚記得了。但是說起老營廟臺子,相信今天村中很多的年輕人,應該還都有一定的印象。
廟臺子,顧名思義,就是古代廟門口的一處地勢稍高的臺子。老營廟臺子,原本是老營南廟門外靠近西邊十字路口的一個碑亭,在那裡曾經擺放著四通石碑,非常可惜的是,現在這四通古碑皆已不知所蹤。
老營廟臺子現在的位置,就是現今老營南村衛生室南約三十米的十字路口東北角。早先在此處原有一個高約一米五六,直徑約一米一二的石頭臺子,當時是很多頑童戲耍的地方,當然現在也已經早已不復存在。
老營南廟,相傳始建於明朝晚期神宗年間,與現今依舊存在於老營北村的關帝廟(改建於清代)合稱南北二廟。雖然兩廟都以供奉被後世神話的三國名將關羽(道家尊稱關帝聖君為主,但是當時南廟的規模遠遠要比現存的北廟大的多。
根據村中現存的老人回憶,和相關的民間筆記記載,老營南廟南北大約三十米,東西大約二十米,佔地約莫一畝左右。
以現在的廟臺子位置為基準,往東大約七八米稍稍靠北的位置,便是當初的廟門。廟門外的西側緊挨著廟臺子所在碑亭的北面,原有兩間小房子,是當時看廟人和一些遊方的道人僧侶臨時掛單居住的地方。而在廟門的東側,則是一座鐘樓。
進入廟門大約兩米的位置,便是一個青磚結構的影壁,影壁的壁頂為歇山式,牆身的中央位置是一個大大的磚雕福字,基座是常見的須彌座。
轉過影壁約莫兩米,便到了第一重大殿天王殿,裡面供奉四大天王神像。在大殿的門柱上原有一副對聯:多聞正法,以廣目光;增長善根,而持國土。
東方持國天王,身著白甲冑,手持琵琶。他向世人暗示:絃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錶行中道之法。
南方增長天王,身著青甲冑,手握寶劍。他向世人暗示:寶劍象徵智慧,要以慧劍斬斷一切煩惱,遠離世俗恩怨。
西方廣目天王,身著紅甲冑,一手握一條蛇,另一手上拿著一顆寶珠。他向世人暗示:雖然世事多變,但自己的內心要始終保持不變。
西方多聞天王,身著綠甲冑,一手臥銀鼠,一手持寶傘。他向世人暗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內心不受外界的環境影響,以寶傘遮蔽世間,避免魔神侵害。
從天王殿轉過去之後,大約五六米,便到了關帝殿,裡面供奉著關聖帝君和關平(關平太子)、周倉(周大將軍)兩位侍者三尊神像。在大殿的門柱上原有一副對聯: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師臥龍友子龍龍友龍師。
關聖帝君端坐正中,關平居左,周倉居右,與其它地方的關帝殿大同小異,這裡不再過多敘述。
從關帝殿轉過於之後,大約四五米,便到了觀音殿,裡面供奉著楊柳觀音。在大殿的門柱上原有一副對聯:一枝楊柳安天下,三滴淨水惠蒼生。
楊柳觀音端坐蓮花座上,面龐圓潤豐滿,端莊妙麗,左手託淨水瓶,右手持楊柳枝。楊柳取其柔順,是像徵觀音慈悲救苦,普度眾生之意,所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淨瓶,雲瓶也,裡面常儲有具有莫大神通的淨水,用以救治世人的各種疾病苦難。
老營南廟始建完成於明朝晚期,清朝和民國時期曾經數次修繕,最後徹底毀於解放後的十年動盪時期。
南廟的數次修繕,原來都記載在碑亭中的四通古碑之上,雖然現在四通古碑皆以不知去向,但是這些碑刻文字的內容卻是依稀有人記得。尤其是最後民國時期的一通石碑,正是附近尚寨村生於光緒年間的羅永緒老人所撰寫,據說當時他只有十三歲,被一時傳為佳話。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所有的碑文之中都沒有提及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座大廟為什麼會是這麼一個古怪的格局。這三座大殿不僅在同一中軸線上,而且規格也大致相等,這就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了。
也就是說,一直以來,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明確的實物記載,的確引以為憾。
因為一般來說,關公是被道教封做護法神,關聖帝君的名號又是古代帝王所賜,是允許單獨建廟供奉的。所以說關帝廟是屬於道教系統,尤其在明朝最為盛行(宋神宗時先後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和“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如此說來這座道教系統的關帝殿,本來是不應該夾著人家佛教系統的天王殿和觀音殿之間,這確實有些不倫不類。
即便是在佛教而言,就算是附會關帝聖君為佛家的護法迦藍,他不過只是保護寺院的初級護法。而人家四大天王卻是相當於佛教各護法神的班頭,所以說在佛教角度,四大天王的地位遠遠要高於關公。
故而一般來說在佛教的寺廟之中,關公只是被供奉在配殿之中。也就是說依照佛家的說法,供奉關公的殿堂絕對不應該比天王殿的位置更加尊崇,更不會有四大天王為關公值殿看門的道理,這是絕對講不通的。
可能正是因為如此,老營南廟在民間還有另外一個稱呼,當地人習慣叫做古怪廟。意思也就是說,這三座大殿的格局非常的離奇古怪,很多人看了之後都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故老相傳,在當地有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可能正好委婉的解釋了這一切。而且這個故事,至今還有一定的佐證,或許可以證明這一切並非什麼空穴來風。
相傳大明王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為了保持朱氏王朝的長治久安,以及同元朝殘餘勢力做長期的鬥爭,在洪武二年(1369)年頒佈分封諸王制。
他的第十子朱檀,洪武三年出生不久便受封為魯王,於洪武十八年,就藩於兗州。然而,僅僅四年之後,這第一代明魯王便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十五日,薨,年僅十九歲,諡號“荒”。後葬於現老營村西北約一公里處尚寨村北面的九龍山南麓,也就是現在被稱作明代親王第一陵的荒王陵。
另外,朱檀的庶子(戈妃之子)魯靖王朱肇輝(13881466),在死後也在葬在了這附近。位置就在老營村東北約三公里處的官廳村村北,雲山南麓,磚結構,券頂雙墓室。
而這個魯靖王朱肇輝的第四子朱泰墱(1416—1467),也就是首任鉅野王,因其諡號“僖順”,故又稱鉅野僖順王,他竟然葬的更近。位置就在老營村正東不足兩公里處的凰翥村村北,黃山南麓,磚結構,券頂三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