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駭然心動,臉上笑得更加和善了,說道:“尊駕說笑話了。”
太史慈後退一步,再次躬身施禮,言詞懇切地說道:“在下的確有要是求見李君侯。李君侯從房縣返回,一路上都是由北海隱士管寧管先生帶人護送。趙將軍如若不信,可以派人向李君侯求證。”
趙雲稍加沉吟,然後目視程普。
程普急忙退出大帳。
趙雲一邊請太史慈坐下,一邊笑問道:“這位北海隱士,我好像在哪裡聽說過?”
太史慈剛剛坐下,聞言又急忙站了起來,躬身施禮道:“趙將軍……”
太史慈伸手拉住他,笑道:“太史壯士無須客氣,坐著說,坐著說。我記得他在北海很有名氣,是嗎?”
“對,他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的後裔,與平原華歆、北海邴原並稱‘一龍’,青州和冀州很有名氣。去年年初,黃巾之亂爆發,席捲我大漢七州二十八郡,北海也受了兵災,管先生與邴原先生及王烈先生等人一起來遼東避亂,一直到現在。”
這時李翊掀開帳簾,走了進來,他笑著說道:“那要謝謝溫方了,竟然請得這等高士送我回來。”
隨即他朝太史慈拱拱手,說道:“剛才怠慢了子義,請多多諒解。”
太史慈驚訝地望著他,問道:“閣下如何得知在下的字?”
李翊笑道:“子義在京師做的好事,雖然知曉的人不多,卻瞞不過李某的耳目。”
“啊?”太史慈更是目瞪口呆,他當然知道李翊所說的他在京師的事蹟指的是什麼。
原來,太史慈年輕時好學,頗有學問。在今年年初的時候,被人賞識,在東萊郡府中任奏曹史。
當時東萊郡守與青州刺史有矛盾,雙方鬧的不可開交,朝廷尚未理清是非曲直。
在這種情況下,誰先上章說明情況,誰就可能先入為主。
當時,青州刺史彈劾東萊郡守的表章已經送走,而東萊郡守的表章尚未送出。東萊郡守情急之中,尋求能夠完成送章使命之人,選中了二十歲的太史慈。
太史慈晝夜兼程趕到洛陽城,夜色越來越濃越來越黑,他的心情越來越焦急。
“那州刺史先把文書發走了,郡太守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讓我拼命追趕。咦,那送信的人怎麼還不來?”太史慈來到城東,四下觀察著。
一輛馬車迎面馳來,駕車的正是那個州刺史的送信人。太史慈靈機一動:“何不如此這般!”
太史慈馬上搶步上前,打招呼道:“這位客官,您這麼行程匆匆,是想向朝裡送奏章嗎?”
那人並不認識太史慈,忙點頭道:“是!”
太史慈又關心地問道:“奏章在哪裡?”
那人揩了揩滿頭大汗,回答道:“藏在車上啊!”
太史慈環顧四周,顯出一副神秘之色,說道:“客官,您有所不知啊,這遞奏章的事情非常麻煩!如此這般……”
隨後太史慈胡亂扯了一通,說的那州刺史的送信人暈暈乎乎的。那人打量一下太史慈,見他一副京官派頭,暗暗高興,心說:“本來到京師辦事。怕沒熟人引薦,耽誤了時間,這人準是宮裡的官人,準有門路,何不趁此良機給他一看!”
太史慈剛將奏章取到手中,“嗖”地一聲,從懷裡掏出小刀,飛速把它割壞。
那人忙大聲叫喊:“有人割壞我的奏章啦!”
暮色沉沉,四野無人,有誰聽得見這聲音?
太史慈將頭一擺,一副滾刀肉的樣子,說道:“如果你不把文書給我,我也不會弄壞它。傳出去,你我都吃罪不起。我看,咱倆一塊逃吧。”
那人走投無路,只得跟太史慈一同消失在洛陽城外。借夜色作掩護,太史慈出城後又偷偷甩下那人,繞道返回城裡,送上隨身藏著的郡守的奏章。靠著太史慈的機智聰明,郡守終於打贏了這場官司。
太史慈因為此事出了名,人們都誇他有智算。但州刺史卻深深忌恨。太史慈擔心受州刺史迫害,逃到遼東避禍。
誰知道這前腳才剛到遼東,竟然馬上就被人認出來了。
難道是那青州刺史派人來抓自己了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