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兩千多年前掃平六國,意在一統天下。燕國太子姬丹在這易州境界,攜領多官及眾門客,皆是白衣白帽,為義士荊軻、秦舞陽出發咸陽送行。
行至易水之濱,太子丹將一把鋒利匕首,揮淚跪呈荊軻,泣拜大事能成。
門客裡有一個叫高漸離的人,是燕國著名的琴技大師,與太子丹、荊軻,三人乃是生死摯友。他當場從心愛的樂器上揭下了一張蛇皮,製成劍鞘,贈與了荊軻。
這匕首和劍鞘,都被刻上了“太子劍”三個字。歷史至此,荊軻手持匕劍,器宇軒昂,留下悲壯千古的名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死後,後人敬佩他的壯義之舉,收其遺物建成了衣冠冢,並立塔銘記,此乃眼前這座荊軻聖塔的由來。
至於當年荊軻於殿堂之上行刺秦王那把太子劍,傳說燕國滅後,高漸離受秦始皇之命進宮表演琴技,曾作為赴咸陽的交換條件,索還後一同葬於荊軻的衣冠冢。
卻有一日,不知哪裡竄出一條金花蟒蛇,從衣冠冢中銜出太子劍,奔了山下的鳩衛湖……
妙馨的一番繪聲繪色,遠過華念平讀過的《戰國策—荊軻刺秦王》記載。他不由心中暗想,古語中“圖窮匕首見”之說,原來腰間的這把太子劍,其狀與道姑妙馨所描述無異,無疑就是荊軻用過的那把短劍了。
華念平回頭依稀再望山下那棵參天的古樹,聯想到洞窟裡的那條巨大的金花蟒蛇,餘悸之中豁然心中大悟。
原來那金花蟒蛇今晨拖他入洞,真的就毫無相害之意,竟是費出一番周折,為了向他獻出太子劍這般的曠世寶物,當下感慨萬千。
離開荊軻聖塔,妙馨再領華念平來到臨近的古廟參觀。
廟內有樓臺殿閣百十間,柘樹成蔭。庭院中間,有座蓮花潭,深不見底,綠水滿波,映襯著一塊巨大的神石。
妙馨告訴華念平,這塊神石叫做精衛石,巖上留有兩處很深的鳥腳印痕,是廟裡的聖物。據傳,乃炎帝女兒在東海溺亡,化作精衛鳥,她每日銜西山之木石填於東海,此石便是她常年過路歇腳的地方。
也正因此,不知自哪個朝代開始,有古人在這裡修建起廟宇,供奉為女娃娘娘廟,俗稱娘娘廟。
妙馨道姑雖然年輕,卻已是娘娘廟裡的住持法師。
她引華念平看了一處壁畫,叫做“精衛填海”圖,赫然有“恨海難填,恩仇難平”八個大字。華念平駐足思忖,想起自己眼下的遭遇,覺得甚是符合他的心境。
進得大殿,果見女娃娘娘玉雕塑像端坐其中,鳳冠霞帔,神態端莊,兩旁有侍者,躬身而立。四條金碧輝煌的盤龍,騰雲吐珠,為女媧娘娘從旁護駕。
兩面的牆上,塑有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八獸圖”,造型生動,多彩多姿。
華念平舉目環視,見大殿氣勢雄偉,莊重壯麗,面上陡然起了一種虔誠的神往。
在他的內心深處,自小受父母教化薰陶,從來就有“天下為公”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觀。但於此時此境,讓他想到今後自己,到底是以華念平之名,還是熊劍東的身份,出現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實在是心中一片茫然。
所以,即便他從來不祈佛佑、不敬鬼神,如今居臨在精衛填海的女娃娘娘神道前,一番顧影自憐悶在腔中,雖對女娃娘娘並無跪拜,卻不能不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