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清虛沒有出面,但是坐下大弟子和其侄子帶著一眾高手出來了。
坐下大弟子名;明智。
侄子名;易建勇。
易清虛沒有成家,一心向道,現在基本上不理事,是他的侄子易建勇管理易清觀。
但是易建勇的長相與易清虛極其相似,數十年來,人們都以為易建勇就是易清虛,能見到易清虛的人只有明智,他下面的師兄弟們,都是他代師授藝。
易建勇這些年來所作所為,明智看在眼裡,但是卻沒能力阻止,畢竟這個易清觀是易家的,他師父一手創立的。
既然無力改變什麼,所以明智唯有一心代師授藝,不問俗世。
如此一來,易建勇就更是肆無忌憚了。
不過有一點,易建勇不敢逾越,那就是不能改變其伯父定下的門規。
易清觀產業不小,甚至比易水城還要大,最先加入易清觀的道徒,大都是種地或經商,但是必須向道觀供奉一定比例的盈餘。
易清虛初衷還是好的,將易水城周邊納入保護中,讓這裡的人免受匪患和戰亂禍害。
後來他的修為進入一個關鍵期,於是把道觀的事交給侄子管理,他雲遊去了。
這一走就是數十年,回來後就到自己的洞府閉關修煉去了。
至於道觀這些年的發展他也沒過問。
其實道觀這些年發展早就變了味。
表面看上去沒有什麼不同,那是因為道徒和易水城的人被易建勇要挾的不敢發聲。
不論易建勇提出什麼要求,沒人敢說個不字,不然就會被人間蒸發。
如果提些合理哪怕有些苛刻的要求,這些人也不會怨恨易建勇,畢竟曾受人恩惠過。
而他們的妻女被易建勇強行徵用,這事就過分了,可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抗爭不了,唯有忍氣吞聲,道觀誠然成為一個奴隸王國了。
道觀以及易水城周邊三十萬民眾就是易建勇的奴隸。
他們辛苦耕種經商所得,一分都不能留下,生活用度得去道觀領取,還得按貢獻度給予數量多少。
也有人試圖逃走,但大多人被抓回來受到酷刑摧殘後被殺。
易建勇本身修為就不低,以達到了半步傳奇境界,只是他一直隱藏修為,沒幾人知道他真正修為多高。
他要了很多江湖豪客,江洋大盜,佔山為王的兇悍匪寇,甚至原楚國一些高官、將軍等都是他的門客。
所以在楚國時期,沒人敢招惹易清觀。
楚國滅亡,夏國建立,他也曾試圖收買夏國高官,但是碰了壁,因為夏國高官將軍們舊官僚很少,而且夏國剛剛建立,大多數人心向上,不想毀了前程,另外就是大多人不瞭解易清觀。
以為是個江湖門派,憑著自己錦繡前程去結交一個江湖門派,弄不還還惹來災禍,孰輕孰重分得清。
易清觀沒能拉攏到夏國官員和將軍們,卻有人找上門來,並且出手大方,並許官許祿,這讓易建勇非常開心。
這期間他還接待了一批前朝遺老孤少。
這些人就是被刺堂和三聖門殺的死傷殆盡的漏網之魚。
他們試圖聯絡夏國境內的一些江湖門派,山大王等,意圖東山再起,重振宇軒教。
但是夏國對江湖門派打壓勸散,對那些匪寇剿滅行動非常凌厲,讓這些遺老孤少沒能拉攏到多少人。
唯有易建勇很熱情的接待了他們,並承諾合作對抗夏國。
而在易水城打前站的代理人就是那位高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