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亢準備回建鄴城,但是秦皇一道聖旨,請求他輔助談判使節于謙,救回晉陽侯。
當然還有那些秦軍將士。
秦國使節其實早就向這裡趕來了,自從得知晉陽侯被擒後,秦皇就做了兩手準備,一邊催促武嶽候繼續進軍,一邊派駙馬于謙帶領龐大的使團出使準備談判事宜。
相隔數萬裡,即便日夜急趕也得很長時間才能來到秦國南疆闞城。
就在武嶽候敗北撤回闞城時,于謙等也一身風塵的趕到了。
在路上他已經得知武嶽候也敗了的訊息,跟隨的官員都嚇傻了,但是于謙卻很平靜,因為他已預料到,到頭來可能就是這個結果。
雖然上次同小侯爺秦浩一同被擒,到現在時隔不久,可是他卻成熟了很多。
上次談判他也參與了,而且同張顯接觸比較多,對張顯的能力瞭解比其他人多些,張顯看上去歲數不大,但是能在這麼短時間建立一個偌大的諸侯國,豈是等閒之輩,想要讓他屈服於大秦,哪是那麼容易的。
舞陽候、晉陽侯都先後敗在他手下,這個教訓聖上還不吸取,一意孤行非要對其用兵,到頭了落得個損兵折將,顏面盡失。
這還不算,還得把臉伸過去給人打,打了臉還得給人錢,這是何苦來哉。
于謙一直是沉默不語,他雖然是領隊,但是這麼多官員,倒也用不到他面面俱到,只是在談判最後結果上,他有最終的決定權。
武嶽候受到沉重打擊,精神萎靡,躲在自己的軍帳內誰也不見,而這些大員們有很多事情想要詢問他,卻被擋在軍營外不得而入。
他們雖然心中有氣,可是秦皇沒有削掉他的爵位,人家還是王侯,也是敢怒不敢言,無可奈何的返回城內驛官,找于謙發發牢騷而亦。
秦亢奉旨協助於謙他們同聯軍談判,可他身份在那擺著,更沒人敢去打擾他。
至於談判的事情,其實早有預案,到時候扯皮就是,直到自己一方認為能承受為止。
可是現在還有不少問題的武嶽候出面說明,他不出現,使團也就沒法現在就出發。
最後于謙被這些官員吵得沒辦法,只好去求秦亢。
“這次對秦駭打擊很重,他感到沒臉見人,所以才住進軍營,其實有些事情,也不用去找他,這個給你,你拿去看看,對接下來的談判有很大用途,你細細琢磨,參悟透了,在和那些官員們說明一下。”
秦亢遞給於謙一份文案,讓他參悟透了再告訴那些談判大員們。
這算是武嶽候的一份遺策吧。
就是隔岸觀火。
不惜代價解救回晉陽侯和那些將士們,丟擲一個尚城國這塊大蛋糕,讓所謂的聯盟國搶去吧。
武嶽候以為,夏國這次付出那麼多,肯定會爭取最大利益,那樣一來,聯盟內部定然會產生分歧,直至矛盾增大,聯盟瓦解。
雖然這個過程會很慢,但是因為接下來會是因為會盟,出現一個穩定期,也就大半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是不能動刀兵的,雖然不能動刀兵,可不等於這個聯盟矛盾增發。
等會盟結束,估計就是聯盟中矛盾迸發之時,到那時,瞧準時機,逐個擊破,穩步推進,一報數敗之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