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初立,百廢待興。
因此夏朝的官制還不健全,律法也在草擬中。
而軍隊編制也是隻草創了十個軍團,暫時決定每郡三萬郡兵,因為忢月大陸非常大,單一個楚國就要比地球上的華夏大很多,這是張顯親身體會到的。
楚國一百零八個郡,雖然還沒有個詳細資料說明一個郡有多大,但是張顯估摸著要比華夏古代的郡可大多了。
十個軍團一百萬人,再加上一百零八個郡,每郡三萬郡兵,合計起來四百多萬兵馬,這還不算原南蘇里國和原東黎國境內的郡兵,養了這麼多兵馬,也著實讓張顯感到吃力。
不過好在郡兵只是在籌建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郡配齊了郡兵,而且郡兵暫時有地方供養,中央財政還沒有在這一塊感到壓力。
軍隊以兵團制,這也是暫時的,體制還沒有健全,張顯只是確定了軍團長、參謀軍師、監軍史,至於下級軍官,則是由兵團長來選拔任用。
而一個軍團中,只有監軍史是國王放在明處的耳目,實際上國王對一個軍團的控制力很薄弱,只是開國之初,人的心思還在進取中,利益衝突,或者說心中的野心還沒體現出來,暫時還不會出現問題·。
張顯就是鑑於這種形勢,才暫時實行這種體制,解決了東南山區的事情後,他除了防備秦國南侵外,就是穩定內部,補全漏洞百出混亂的官制,整編軍隊。
這將是個漫長的過程。
十個兵團張顯都派有監軍史,這十人都是張顯最信任的人,也是最有能力的。
但是張顯卻明令不允許他們干預將帥的軍事,當然提些好的建議,將帥也會採納,也就是說他們有參與的權利,卻不能左右將帥軍事指揮。
可是有一種例外,那就是將帥有異心,完全違背了國王的意旨,或者擁兵自立,那麼監軍史就有權先斬後奏,臨時掌控軍隊。
那麼監軍史有這種能力嗎?
表面看上去沒有,他就有區區數十隨從,但是你別忘了無孔不入的赤邪亭。
監軍史只是監督監察,可真正能左右一軍的其實是赤邪亭,誰也不知道哪位是赤邪的人,或許你身邊對你言聽計從,莫逆之交的朋友,就是暗中監督你的人。
張顯的崛起並非偶然,是他父親分給他的家底,讓他有了基礎,雖然衝動起復仇之兵讓他損失很大,但是根基還在,還有就是時機恰到好處,又遇上一個昏庸的南蘇里國國王,給了他時間,讓他有了再次崛起的機會。
奪得楚國遺產,是楚威王不思進取,朝政腐敗,又趕上連武起大軍造反,被張顯利用,最後讓他這個漁翁得利。
諸多因素促使張顯在短時間內建立了夏朝,雖然有投機取巧之嫌,但是人們之注重結果。
東南山區是張顯穩定王朝的最後一戰。
解決了東南山區的事情,他就再無後顧之憂。
他以身為誘餌,將連武和張革主力吸引到臨邑城,而他的部下們卻趁機,將連武和張革的剩餘勢力在外圍消滅,最後決戰臨邑城。
柴銘掙脫了束縛,有了決斷,揮師南進。
這次行動他沒有將全部武威軍帶上,一部分留在了景陽江北,令他們掃蕩殘餘流匪。
本來他也不是東征主力,只是受令協助,可是形勢發展到現在,他已經被帶進了這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