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母去世,辦葬事,明天回家,沒時間回訪,鞠躬抱歉,回家後補上
夏朝剛剛建立,國主新年登基,他們的國家體制,還是效仿秦帝國,皇權至上。
不是張顯想要獨裁,而是手下大臣們現在就接受這樣的制度。
張顯現在沒辦法改變現有體制,於是他變相的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
他宣佈取消朝會,卻遭到丞相太尉以及眾大臣的抵制,不過張顯沒有跟他們叫這個勁,而是採取各種藉口不上朝,這些大臣們認為開國時期,國主事物繁忙,很少在王宮中停留,而是奔波於各地,所以慢慢的也不在督促他了。
也就是說張顯自登基以來,朝會不超過五次。
習慣以成自然,有事找丞相,便成了慣例。
一切政務都有丞相府來決斷。
並相應的提高了御史大夫的職權,令王允組成監察機構,監督檢察上到丞相下到村鎮的官員,相當於檢察院。
延尉職掌是管理天下刑獄,相當於最高法院。
賊曹相當於司法公安。
張顯意圖慢慢的改變著這個體制,到最後形成內閣制度。
他在悄然購置一個框架,慢慢引導者充實這個框架,最後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實質,這樣會讓大臣們能夠接受。
現在第一步他已經在實施著,行政方面交給了丞相,軍權他掌握在手中,由太尉輔助。
丞相府相當於國.務.院,主管經濟和政務。
太尉府相當於國防部,掌管軍隊,負責國家安全。
至於其他的機構,那得更需要時間來慢慢改變,固有的觀念可不是張顯一人很快的能扭轉的。
就在張顯想要找李文輝瞭解一下郡制改革的事情時,陳公威有些惶急的來找他了。
“主上,大事不好了。”
張顯一驚,能讓陳公威有些失措的事情,肯定不是小事。
“怎麼回事?”
“黎國大舉進攻望月郡、東嶽郡,北嶽郡,廖維凱等困守望月城。”
張顯不由皺起了眉頭,東黎國孤懸與江北,剛剛被收回,立三郡,還處在整頓時期,而且現在是一月末,氣溫雖然回升,但是黎江一些緩水流地方有冰,不適合戰船行駛,黎國卻尋著這個時機進攻東黎國,可謂老謀深算。
廖維凱退守望月城,顯然也沒料到黎國選在這個時候進攻,沒有防備,吃了大虧。
“還有,三郡中那些原大族有異動,想來是想策應劉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