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語裡,“去自首吧”和“愁思郎”是諧音。
“原、原來如此...”
佐藤美和子的聲音在微微顫抖。
經過今天這個案子,還有淺井成實的提醒,她終於解開了這個困擾了她十八年的疑惑:
“難怪我父親在查出兇手身份後沒有通知同事。”
“難怪他死前明明有機會說出兇手身份,卻沒有說。”
“原來...他是想給那兇手一個機會,讓對方自己去自首!”
“就像飯田先生做的一樣!”
謎團被瞬間解開。
而“愁思郎”背後的真相一旦解開,接下來的調查就是一片坦途:
“為什麼我父親會想著給那兇手自首的機會?”
“他和飯田先生不一樣。”
“飯田先生是當面和兇手見過,才會被對方說服,對對方產生同情。”
“而我父親在查到兇手身份之後,還沒跟對方打過照面,就選擇給他機會自首。”
光是這點就足夠疑惑。
更不要說,飯田先生案子裡的兇手,一開始只是個入室盜竊的小偷。
而當年的愁思郎案,佐藤正義追捕的可是一個持槍搶劫、還打死了一名銀行保安的悍匪。
兩者的危險程度完全不一樣。
同情小偷還能理解。
同情一個持槍搶劫殺人犯,聽著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可佐藤正義還是在查出兇手身份後的第一時間,選擇給他機會自首。
“這意味著...”
佐藤美和子語氣愈發激動:
“意味著,我父親認識那個兇手!”
“而且,他們的關係一定還很不錯。”
“他沒把兇手的身份告訴同事,獨自一人去找兇手對質,甚至在死前都不說出那兇手的身份。”
“都是因為...”
警視廳之花的聲音有些哽噎。
她臉上難得地露出了那麼一絲脆弱:
“我父親至死都堅定地相信,那個兇手一定能幡然悔悟,一定能聽他的勸說,自己主動來投案自首。”
可結果顯然不是這樣。
都整整十八年過去了,兇手還是杳然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