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無奈地嘆了口氣:
那位大偵探為了能把自己藏起來,還真是費了不少功夫。
“首先,一般我們騎上腳踏車的時候,腳都會踩到地面上加以支撐。”
“可這泥地上卻只有胎痕,而沒有足跡。”
“因為那傢伙很怕留下清晰的足跡,讓我們透過鞋印紋路來發現他的身份——所以他很小心地避開了。”
“是這樣麼...”
遠山和葉不自覺地摩挲起了下巴。
那動作神態,看著還真有些名偵探的味道:
“也不一定吧?”
“畢竟這塊泥地就這麼大一點,說不定犯人是在泥地之外就已經騎上腳踏車,再壓過泥地、騎到水泥路上的呢?”
“這樣一來,他就不會在泥地上留下足跡了。”
“不,不會是這種情況。”
“因為連這胎痕都是犯人偽造的。”
“他根本就沒有騎車離開,如果他是從這裡騎車離開的話,輪胎滾動的方向應該是由樹林向外、指到水泥路上。”
“但真實情況卻恰恰相反。”
“這輪胎是從水泥路上,向內壓上泥土地面,朝樹林方向滾去的。”
林新一語氣平靜地解釋道。
“看輪胎的痕跡,就能確定車輛行駛的方向?”和葉小姐不禁有些意外:“這輪胎不是圓的麼...正著走和反著走,看著不會一樣嗎?”
“不。”林新一搖了搖頭:“你仔細觀察研究就會發現,胎痕其實和足跡一樣,都可以透露出足夠豐富的資訊。”
“比如說,它能判斷車輛行駛的方向:”
“既然是泥土地面上的胎痕,我們就可以看車輛行駛過後,輪胎兩側塵土形成的扇形紋。”
“扇形紋展開的方向,一般與行駛方向相反。”
“而那個犯人...”
“他應該是逃得太急來不及多想,所以和和葉小姐你一樣,下意識地覺得輪胎不管往哪個方向滾,看著都會一樣。”
“所以,他在偽造痕跡的時候,就是簡單地把旁邊的腳踏車抱了起來,讓輪胎朝樹林方向滾了一圈,留下了這樣方向都反了的的人造胎痕。”
林新一大致能想象出當時的畫面:
那犯人逃出樹林,來到水泥路上,準備拾級而上逃上登山道。
可看到一旁停放的上鎖腳踏車後,他突發奇想地,抱起了一輛腳踏車,用腳踏車的車輪在那小塊泥土地面上壓了一下。
這樣一來,追擊者就會以為他是騎車逃跑。
而騎車逃跑的人當然是不能爬臺階上山的。
追擊者便會下意識地認為他走的是那條平整水泥路,是騎車逃向了景區大門方向。
“所以,我們再從這登山道上爬回山上吧。”
“應該要不了多久,就能追到那個畏畏縮縮不敢現身的傢伙。”
林新一無奈地感嘆一聲,便返身踏上了那登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