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恆星系統內正在發生著駭人的事情。
龐然大物的行星們,體積在一圈圈的縮衛星則是基本已經被拆解乾淨連地核都沒留下,而佈置在恆星軌道附近的小斑點的數量則是在幾何倍的增加,不像瑟琳人那樣受限於人手的採集者們,肆無忌憚的鋪設著反物質巨構在製取反氫原子。
此時巨構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一億座!
這是什麼概念,一座每年可以製取十千克的反氫原子,一億座製取出來的反物質那就是每年一百萬噸!
“數量還是太少,如果能按照計劃中設想的那樣就好了。”
初觀望著恆星方向,發出感慨。
它本來還以為反物質巨構能夠近似的做到遮蔽恆星光芒,按照計劃中的理想狀態,反物質巨構會組成星雲般圍繞著恆星。
“這不是我們的問題,這個恆星系統裡的行星資源不可能支撐我們孕育這樣數量的反物質巨構。”
採集者們習慣於分享自己的想法,初剛才用無線電通訊發出的感慨被其他的採集者們獲知。
“加上最外圈的隕石群也不夠,最起碼還要再拆幾十顆氣態巨星那樣龐大體量的類地星球才勉強夠,這顆恆星太大了。”
“如果能把反物質巨構體型縮小的話,數量還可以再翻上一些。”
“這沒有意義,大家都知道,反物質巨構這樣的體型,是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的製取反物質,縮小體型也就意味著製取量會下降,到頭來哪怕組成雲團,遮蔽恆星的光芒,產能也不會上去多少,本末倒置了!”
採集者們爭執起來,雖說行星還沒被拆乾淨,但瞭解資源量的它們是可以大致判斷出所有資源可以建造多少巨構,再根據這些計算的數量結合現在的巨構數量,自然就能清楚最終反物質巨構能不能達到遮蔽恆星光芒的程度。
“恆星佔據了整個恆星系統質量的百分之九十或九十以上,如果我們能夠像拆解行星那樣去拆解恆星就好了。”
“這樣反物質巨構一定會足夠。”
初十分遺憾的凝視著恆星,如果它們能夠在恆星上作業的話,能做到的事情就遠遠不止現在這樣的程度了。
可是它們不能,生命形式和技術限制了它們不能亂來。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初,恆星的環境要比氣態巨星惡劣太多。”
“沒錯,那樣的溫度我們還沒接觸多久就氣化了,更別說開採恆星的物質資源。”
“況且還不止溫度那麼簡單,高能輻射是極其致命,尤其是對我們來說,這些輻射不禁會燒燬我們的軀殼,更會破壞我們的基因,從原子核層面破壞我們的組成元素,哪怕是高溫行星也比不上恆星的恐怖。”
初的異想天開,像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般的被同族反駁,它們不希望初這樣做,沒有可行性,蛋白質的生命結構限制了它們。
其實不僅僅是蛋白質,就算是非生命的機械結構也不行,機械結構雖然不怕高溫,也不怕輻射,可要驅動這些是需要控制元件,而控制元件是怕高溫也怕輻射,輻射會把微觀尺度的積體電路燒斷,電磁脈衝能達到的效果,高能輻射也是能夠達到,說到底輻射也屬於電磁波。
可別認為全方位給控制元件密封就可以解決問題,原子的組成是原子核與電子,而電子和原子核之間非常的空曠,把尺度放大的話,就相當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距離尺度,像不帶電的伽馬射線,或者不帶電的高能粒子流,完全可以穿透物理隔層,摧毀隔層後面的控制元件,尤其是恆星這種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巨量這類輻射的星體上。
如果是機械體,那麼最起碼要達到什麼程度才能夠開採恆星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