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清宮。
朱由檢看著內閣及六部九卿的官員名單,心裡鬆了一口氣。
這些高階官員中有東林黨、閹黨、浙黨、齊黨、晉黨、楚黨以及中間派,可謂是一鍋大雜燴,實乃有明一朝在朝黨派最多之時。
但朱由檢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只有讓朝堂中充斥著各種黨派,大的小的全都佔有一席之地,而且無論聲音大小,全都讓其有發言之機。
遂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亦離不開你之勢,將各黨各派、無黨無派全都一勺燴,逐漸模糊淡化黨派之間的界限,削弱黨派的凝聚力。
明末官員結黨,大多是為了抱團攫取利益,結黨實為營私。
為此,朱由檢還計劃推出新的政績考核法,建立以政績為先的官員晉升制度,以弱化黨派在官員晉升上面的決定力量。
從而徹底將官員從黨派之爭中解放出來,把精力轉移到爭政績上來,從而踏踏實實的為老朱家扛活。
但毛驢磨拉的好與不好,關鍵在於胡蘿蔔用的好不好。
所以朱由檢的政績考核法是其中的關鍵。
而前世身為機關老油條的朱由檢,更是清楚一項政策對基層的影響之大,好心辦壞事的現象數不勝數。
所以朱由檢自然對這政績考核法的制定與推行,是慎之又慎,而目前自己剛登基,朝局還未穩定,軍改亦未推行,絕對不是推行的好時機。
朱由檢計劃中的政績考核法,很大部分是偏向農民的,勢必會遭到士紳官僚集團的反對,沒有強大的武力支援,朱由檢不認為自己光憑著天子之威就能推行下去。
朱由檢估計,陽奉陰違、政令不出紫禁城還是好的,而基層官吏有選擇的推行法令,轉而變本加厲的剝削農民才是朱由檢最擔心的。
變法成為人禍,宋朝王安石變法之殷鑑尤未遠矣!
古之變法,皆以流血犧牲而遂成。
所以軍改即是朱由檢政改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
但提起軍改,一種無力感便湧向了朱由檢的心頭。
自除掉魏忠賢之後,朱由檢便將軍改擺上了自己的案頭。
於是,朱由檢便暗中派東廠對京營及九變諸鎮進行了暗查。
歷時一個多月,結果卻令朱由檢倒吸了一口涼氣,遂對歷史上的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之事表示了理解。
京營,兵部籍冊上記載有兵丁十二萬,戶部餉銀籍冊上則載有兵丁十四萬,可東廠實際勘察,實有兵丁四萬,還盡是老弱病殘之輩,兵器鎧甲更是難以湊齊。
如果皇太極知道大明的京營是這樣一個狀況,估計早就打到北京城來了。
朱由檢倒吸一口涼氣,遂將此次京營的調查結果設為了絕密。
原本歷史上的崇禎二年,後金便起了十萬大軍,進逼北京城下,因為不知明軍虛實,遂在周邊搶劫一番後,便退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