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當官的下官倒不稀罕,只望跟著相公能夠扶危濟困,安撫百姓,踏踏實實做些事情,這也就足夠了!”
“說的好!”
王松和一眾人坐下,大聲讚道:
“亂世之秋,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咱們都要好好的為百姓做些事,也不枉在這世上走了一遭!”
他看了看旁邊的鄧世雄和張橫,問道:
“河東糧食豐收,你們兩個怎麼哭喪著臉,難道這不應該值得高興嗎?”
“相公,糧食雖然是豐收,但咱們要花大價錢買鹽,軍中和百姓的日子都不好過!”
鄧世雄上前抱怨,言語裡很是無奈。
“相公,自從這解鹽被金人佔了以後,河東一直就缺鹽。軍中倒是無礙,只有靠朝廷的供給,可是這地方上的百姓,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沒鹽怎麼能行!”
王松怔了怔,隨即繼續問道:“百姓吃不上鹽,身上就沒有了力氣,種不了地,難道就沒法子解決?”
河東縣被金人佔據,連線陝西,河東解池的解鹽也沒法供給隆德府和澤州等地。忠義軍新軍已經編練完畢,倒是可以出兵攻佔河東縣了。
“相公,河東以往用的都是解鹽,淮鹽即便運到了這裡,路途遙遠,價格翻了數番,百姓哪裡都買得起!”
張橫話音剛落,鄧世雄又接著說道:
“前些日子,兄弟們抓了不少私鹽販子,不過都是些窮苦百姓,就給放了。他們的土鹽價錢倒是比市面上便宜許多,百姓們也願意買。”
“市面上,如今這土鹽價錢是多少?”
“迴向公,如今是三百文,私鹽販子是八十文,便宜了一半還多!”
“三百文,這老百姓怎麼吃得起!”
王松不由得目瞪口呆,萬萬沒有想到,這土鹽的價錢也漲到了如此地步。
“誰說不是!”
王倫搖頭道:“下官問過百姓,金人沒有南下之前,這河東的解鹽價只有十幾二十文,土鹽更是幾文錢,如今卻翻了數十倍之多,百姓即便有了糧食,也是沒鹽可吃!”
河東解鹽名聞天下,大宋財政收入,多賴解鹽支撐,尤其對西北邊防軍需開支,尤為意義重大。解州兩鹽池所產之鹽最為精好,年產量在九千萬斤以上,佔大宋朝廷稅賦的三成左右。大宋朝廷對解鹽的生產、管理極為重視,朝廷專設“制置解鹽司”,地方專設“制置解鹽使”,鹽場還設有鹽官及辦事官吏,同時還從鹽丁中選人充當場吏等頭目。
除了解鹽,河東的幷州、石州、河中府等地還生產由熬煮滷土而成的“土鹽”,雖然質量不好,卻是勝在便宜,民間窮苦百姓多食之。
誰也沒有想到,如今的土鹽,價錢已經到了80文,而且相比官鹽的價格,又不知便宜了多少。
“如此說來,這解鹽是大大的礙了咱們的道了!”
王松不由得皺起了眉頭,看樣子,是該想些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