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歷448年,天統四年
自張清夢稱帝以來,楊敏逐漸被冷落,當然,他本身也樂得自在,他從始至終都對“大鄭”抱有恨意。
“竊國之臣罷了!”他時常如是思想,但見先主安然無恙,自己便不復多言。
趙福裡每次得閒,總會飛馬前來漢中,向師傅問安。楊敏眼見昔日愛徒成為“竊國賊”的忠犬,氣不打一處來:
“小雜種!”
趙福裡被吼一徵,不知何意。
“你如今出息了!長本事了!不到陛下處請安,反見我做甚!”
“徒兒臨行前,早己事先曉明陛下”
“雜種!”俺說的是真定的陛下!”
趙福裡心中一顫,怯生生回應:“現在已是大鄭天下,徒兒若去,豈非自找麻煩?”
楊敏聽罷,一陣哀聲嘆氣。
“師傅,徒兒聽聞您與真定有書信往來?”
“怎麼?”
“陛下早已對您頗有微詞……”話到此處,他便不敢再言。
孰料楊敏猛的一起身,照著趙福裡雙頰左右掌嘴,邊打邊罵:“國賊!國賊!忘恩負義!!!”
趙福裡被抽的眼冒金星,狼狽後退,只得倉惶逃離。楊敏憤恨地死咬槽牙,發出一陣陣令人不寒而慄的碾聲。
京兆府大極殿
卻說自建元以來,張清夢勵精圖治,勸課農桑,與民體息,北方經濟長足進步,人口亦緩慢復甦。除去少數遺老遺臣外,幾乎所有百姓皆歸心於鄭,人們四處傳唱皇帝聖恩,社會大治。
這日朝會,張清夢在總結功績後,表達出代蜀意願。
“如今北方已定,然全國尚未統一。朕已準備四年,糧草果備皆足,正應興我大鄭王師,攘平叛逆!”
“吾皇聖明!”百官躬身山呼,”
“今日朝會,朕想聽聽眾卿之意何如?”
“啟稟聖上!”穆鳴銳出列回應:“臣以為,如今討伐巴蜀,正是時機。蜀主李環昏潰無能,王師入蜀,百姓必然簞食壺漿,以迎軍旗。”
施青雲答道:“蜀主無能,然其麾下有一人名喚李涼,此人好謀多斷,不可不防。臣恐李涼會遣人至江東,共同發難!”
“嗯。”張清夢點頭:“依卿之意,我等應安撫江東,與其共同伐蜀?”
“陛下聖明,如此一來,西蜀將承受腹背夾擊。我等也可無後顧之憂。”張清夢同意,並任命施青雲為使節前往江東,隨後,張清夢下令關隴之兵開始軍備,劍指巴蜀。
成都府
佔據兩川之地的軍閥李環,其父李江本為京兆尹,自周成之亂後預感天下將亂,便奏請皇帝泰利外放至益州,領益州牧。李江初至蜀中,本實力厚弱,然而,李江以雷霆手段還步蕩平蜀中各路軍閥,雄據兩川。與周成、華浩並稱為“世之三雄”。
自統一兩川后,李江便封鎖劍閣;潛心治理。政治上,李江為立足此地,讓渡大量權力於本地貴族祁氏、高氏。
經濟方面,李江推行屯田制,閒時耕種,戰時出征。並委任義子李涼對以都江堰為首的水利設施重新修繕,清理淤泥,加固堤壩,使小麥,水稻等作物連年豐收。同時,李涼肅清川中盜匪,保障商路安全,大力扶持蜀錦產業,收入巨增。
李江治蜀十年間,蜀地“夜不閉戶,道不拾遺,長者不問世事,稚童不知刀兵”無愧為當世“天府之國”。
正當李江勵兵秣馬,意圖出關以爭天下之際,突發疾病,不治而亡,至死都在悲嘆。
李環繼位後,繼續潛心治理西川,政事上依賴祁氏兄弟與義兄弟李涼,縱然自身平庸,依舊維持了數十年的安定。
卻說關隴軍備的訊息傳至成都後,李環慌忙召來臣子們商議對策。祁氏兄弟的大哥祁連直接斷定此為謠言,他認為,巴蜀已向鄭朝稱臣,不應該會動用兵戈。其弟祁復連聲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