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電影上映,市場總是很熱鬧。
各種事情,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亂七八糟的傳聞,就井噴似的冒湧出來。
撕比、對罵,更是家常便飯。
手滑點贊,不幸被盜號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原因很簡單。
曝光率。
一部電影無聲無息地上映,大家都不知道有這電影,還指望有什麼票房成績?
與之相反,一部電影就算是爛片,但是鬧出了大動靜來,肯定有人產生了好奇心,想知道這爛片,究竟是怎麼爛法,所以買票走進了影院觀看,票房反而不低。
這就是宣傳的奧義。
不怕被罵,就怕沒人關注。
周牧的作法,就是在碰瓷。無視、不搭理,肯定有“聰明人”,發現其中的貓膩。
反之,大張旗鼓討伐、譴責,反而是在幫對方打廣告。
事實上,祁洪象等人的決定是對的,也不需要他們叫人悄悄地點破真相。
在熱鬧一陣之後,就明眼人發現了不對。
一查五一上映的電影資訊,其中的導演、演員,格外的顯眼,特別是周牧兩字,唯恐別人看不到似的,字型又大又黑,龍飛鳳舞,充滿了藝術性。
一瞬間,一些人反應過來了,不知道是該氣,還是該笑。
隨著他們的揭露,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真相。
只不過出乎祁洪象等人的意料,周牧這樣的騷操作,居然沒有幾個人在罵,多數人在調侃。
“我看了半天,才確定這是定檔,而不是提檔。”
“此張博和彼張博,看起來差不多嘛。”
“所以……提前一個月,就可以看到《張博》,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提前一個月……放假?”
“樓上的邏輯縝密,非常合理。”
“……”
大家在打趣,各種段子、各種梗,刷起了屏。
怎麼會這樣?
一些人驚訝,畢竟碰瓷這樣的操作,應該讓人反感才對,怎麼沒人批評周牧,反而有支援的架勢?
他們研究了片刻,也知道了原因。
說到底,大多數人對娛樂圈中的內幕,不怎麼感興趣,更不會關注行業恩怨,非要研究來龍去脈。
他們只會關注表面的資訊。
比如說,《張博》電影的導演,原來是張煌,後來不是了。比如說,《張博》電影的主角,原來是周牧,後來也不是了。
換了導演,換了主角。
不管電影的宣傳,怎麼深入、普及。在不知道具體質量之前,大家肯定會以審視之心,少了一些期待。
與之相反,丟了主角之後,周牧自己籌拍《張博》,先不提電影的質量怎麼樣,至少是勇氣可嘉。
甚至有人覺得,周牧這樣做,十分的勵志。
哪怕有點自不量力……
恰恰這樣,才更讓人欽佩啊。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多了不起,而是為了證明在強權的壓迫下,再卑微的小人物,也不會就此屈服,也有反抗之心……
???
什麼亂七八糟的?
一些人看到了手下收集來的資訊,頓時滿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