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您要的可供於坦克,裝甲車等大型裝置傘降的運輸機……”
“是個問題。”
…
劉敬意嘆了口氣。
他目前和專家團隊,依託應龍戰鬥機的設計理念,攻克了國內第一架轟炸機的難題。
和轟炸機不一樣。
運輸機主要突出的特點是大,能裝。
飛機越大,氣流阻力就越大。
需要有比轟1轟炸機搭配的更大型號的發動機,才能實現運載幾十噸重的坦克的可能。
在西方航空史上。
大型運輸機也是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
劉敬意非常為難。
…
葉安然沉思幾秒,“降落傘的技術和生產裝置,我幫您搞定。”
“您和團隊,把專注力,放在運輸機上。”
&nw,賓士和奧迪都有合作。”
&nw,他們本身就專攻飛機發動機這一項。”
“回頭我給三家公司的德意志專家顧問說一聲,讓他們去北航重工配合您的工作。”
系統給的……
葉安然要。
系統不給的,他想辦法自己搞。
利用當前的資源,和華族科研人員堅定不移的信念,孜孜不倦的精神,葉安然覺得搞出個大型運輸機的發動機,問題應該不大。
一年不行就兩年。
兩年不行就十年!
北航重工集團辦公室裡,劉敬意頭髮花白。
自從轟1面世,並進入工廠批次生產後,劉敬意彷彿一夜之間蒼老了許多。
在他面前的牆上,貼著各種手寫的資料和繪畫的線稿。
他看著那些資料。
其中不乏有些資料,運用的是英語,德語。
劉敬意張著嘴巴,他胸口憋住了一口氣。
好似有一座大山壓在了他胸口。
那座大山,是華夏科技事業,現代工業發展的弊端。
那座大山,是西方對華夏刻意封鎖技術,是清朝覆滅前,慈禧那個老逼登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堆砌在華族人面前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