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一方面批准了孫武“養痾外遊”,另一方面對“群英會事件”發起人黃申薌的行為進行了斥責。因影響太壞,造成的損失太大,最後以五千元送黃出洋。
所有的內鬥,其實結果都是兩敗俱傷。在這個事件中,黎元洪還算是受益者,大都督的權力得到了很大的鞏固。
他藉機撤消了一直被他視為心中大患的軍務部。
“群英會事件”驚動了南京臨時政.府,黎元洪為此而致電孫.中.山和各機關:“頃接軍界同人呈稱:軍務部孫武不克稱職,請予更換削來。查孫武當起義之前,奔走呼號,尚著勞勳。洎莞軍務,煞費經營。近以心力交瘁,叢脞時虞,不願以疲憊之身,久膺軍寄,迭請解職養痾。雖元洪優予慰留,未加冗許,而該部長謙抑之懷,終必欲潔身引退,以避賢路。此次僉請更換,既昭各同志之公道,亦遂該部長之初心。元洪亦未便強留。現正遵照臨時政.府電諭改部為司,委任曾廣大為軍務司長。”
孫武和共進會的一些人,沒有因此而嫉恨黎元洪,而是把這筆帳記到了文學社,也就是同盟會身上 。原來的共進會和文學社,現在的民社和同盟會,本來就有很多積怨,現在,這怨恨更深了,從而對湖北的局勢,乃至全國的形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只不過這個時候的黎元洪,還處於二邊都擁護的狀態。
孫中山獲悉武昌電報後,很快回電,進行調解:“昨夕接鄂省來電雲:各同志與軍務部長孫武大起衝突。其中理由雖不甚悉,惟我國民軍縱旨不外厚愛同胞,保全大局。況該部長於起義之時,不為無功,請同志尤宜格外原諒。萬一有不能容恕之處,亦宜宣明罪狀,同議辦法,不失為文明舉動。文已電諭軍務部長張振武,北伐軍統制杜錫鈞,混成協協統王安瀾,前先鋒第一軍統領王國棟等就近極力排解,旋即派代表來鄂徹查。務望各同志和平為主,勿傷同胞同志之意,勿啟外人干涉之端,則是文所厚望,諸同志三思為幸。”
湖北這樣的內鬥一類的事,在其它宣佈獨立的省份,也頻繁出現,說到底還是為了個“利”字。封建時代有功大不賞,只能殺,諸如火燒慶功樓之類的事,無論是不是真實,這一類的事還是經常發生的。
難不成封建帝制進入歷史了,這一幕在民國還要不停的上演嗎?
接下來,透過各方努力,清廷宣佈退位,袁世凱如願以償、志得意滿的登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寶座。
在世界歷史上,差不多是經歷封建制度最長的國家——中國,封建帝制終於進入了歷史。
沉睡多年的東方巨龍,總算醒了,一個新時代開啟了,人們滿懷希望和期待。
三月十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三月十二日,黎元洪向袁世凱發出賀電:“得南中好音,知公於十日受職。當此存亡呼吸之交,竟得統一車書,奠安盤石,忻慰何既。今日復由參議院代布誓詞,懷保惠鮮,情詞剴摯,顧瞻危局,感激涕零。
“我公抱開濟之才,丁危疑之會,恩仇不足亂其念,禍福不足撓其走,譭譽不足動其心,錯節盤根,潛旋默運,率至黃支烏戈,胥化遵親,殘山剩水,頓歸鞏固,固知天下英雄,非使君莫屬也。來日方長,前功未艾,經邦道國,吞仗丕謨。洪率鄂中將士,為四海蒼生賀。”
用大總統的位置,換取袁世凱率北洋軍和大家一起把清帝趕下臺,結束清王朝的統治,黎元洪應該是主要的提議者和決策者之一。自己雖然是被拉上武昌首義戰車的,不管怎麼說,是上了反叛朝廷的“賊船”,如果清廷緩過這口氣,就算不被滅九族,自己項上人頭肯定是保不住的。
黎元洪的賀電肯定是發自肺腑的。
黎元洪已於二月二十日,被推舉為副總統。也就是說,在四十天的時間裡,黎元洪從南京政.府的副總統,一轉身又成了中華民國的副總統。
對於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在心裡也是擁護的,如他在回蒙古王公聯合會電所說:“惟舉袁項城任新政.府大總統,為救時之要著,鴻才卓識,”
黎元洪這位副總統雖然沒到位,到也常為國事而憂慮。當時,統一的政.府雖然成立了,南北其實並沒有真正實現統一。袁世凱和革命黨是面和心不和,北洋軍與南方革命黨的民軍也時有摩擦。在對立的雙方之外,黎元洪是第三方,所謂旁觀者清。也因為是第三方,有時也可以充當勸架人和調解人的角色。
黎元洪也透過各種形式,發表對時局的看法,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如向全國發出的“籲請息爭以蘇民困”,以四六句排偶的形式,指出傷害社會甚至禍國殃民的各種社會現像。用“三危”、“四亡”、“五哭”、“十害”等,列舉社會時弊,鞭撻武裝割據的危害。
他也從實際出發,提出解決問題的真知灼見。
比如,他曾給袁世凱發電,指出軍人憑實力柄權,給國家治理帶來的十害,其電文寫道:“熒惑政策,瞀亂方略,其害一。把持賢路,接挽私人其害二。招募非人囂然自雄,其害三。恣財黷武,暴斂橫徵,其害四。假以軍法,草菅人命,其害五。姦淫劫掠,蹂躪地方,其害六。易受鼓惑,動搖政局,其害七。擁兵自重,易生反側,其害八。爭城奪地,內訌不止,其害九。割據一方,形同藩鎮,其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