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貴州舉義情況,作為王文華之胞妹王文湘丈夫的何應欽,在他曾撰寫的《滇黔首義五十週年》一文中敘及。從而提供了另一視角,現摘抄如下:
“當民國二年十二月之際,袁世凱召集政.治.會.議,王伯群先生任貴州代表赴京,知袁氏將謀帝制,遂滯留京津,偵其內幕,盡得其情。帝制議起,伯群與蔡鍔密謀起義討袁,鍔慮黔作壁上觀。
“伯群曰:‘貴州意向,餘弟王文華能左右之。且所部皆勁旅,可一戰也。餘兄弟早知民國必危於袁氏,磨厲以須者久矣。’
“鍔曰:‘今始知君昆季非常人也。黔能共舉,滇勢不孤,尚何猶豫。吾當冒險入滇。’
“因此書請伯群先赴雲南,密謀部署。民國四年十月,伯群間道至昆明,會國父命呂志伊、李烈鈞、方聲濤、熊克武諸先進相繼入滇。呂志伊先至滇垣,適巡按使署接北京陸軍統率辦事處電令,拘之警察廳,呂函鄧泰中、楊蓁求救,鄭、楊至警廳引呂出,謁唐繼堯,告以來意,唐命泰中款之於其家。
“伯群與李、品等密劃,並以蔡鍔函交唐,唐曰:‘俟松坡至,則有此舉也’
“十二月十八日,鍔由海防至滇。翌日,蔡鍔、王伯群、李烈鈞、任可澄、羅佩金、劉祖武、張子貞、方聲濤、熊克武、黃毓成、顧品珍、殷承獻、楊蓁、龔振鵬、戢翼翹、戴戡、李雁賓等集於唐繼堯寓中,議定,先電袁氏,促其取消帝制,並誅楊度等十三人以謝國人,限廿四小時答覆。復於是月二十一日共同宣誓。任可澄為黔人,時官雲南巡按使。上電由唐繼堯與可澄具名,唐尚冠以開武將軍督理雲南軍務銜,任猶冠其雲南巡按使銜也。
“方王伯群之至滇也,即密飭其弟王文華秣馬厲兵,與滇省同時舉義。文華請於貴州都督劉顯世,即設模範營,更番調各級幹部,施以政治訓練,告以護國大義,勖其僇力討賊。眾皆感奮。及接雲南所訂起義日期電,文華請於顯世,與滇同日宣佈討袁。
“顯世左右以保境為言,陰泥其事,文華詞而闢之,曰:‘吾與民國,誓共死生,事在必行。今日頭可斷,志不可奪,請都督以第一團告變,殺身滅族,文華自當之。倘天相中華,事而有成,其功盡歸都督也。’軍皆左袒,顯世聽之。
“職是遲至翌年一月廿七日始宣佈獨立,推顯世為都督,戴戡為第一軍右翼總司令援川,王文華為東路軍總司令,率兵向湘進發。袁世凱乃偽令免劉顯世都督職。以唐爾錕督理貴州軍務,劉顯潛為貴州巡按使,冀其自相內訌,坐收漁之利,然民心所向,離間無成,惟徒費心計而已。
“初,文華接乃兄伯群先生密函,預於雲南未宣佈獨立之前,集中兵力於黔東鎮遠、銅仁一帶,準備作戰。時袁世凱已令馬繼貞率近畿第六師,益以盧金山之第十八混成旅步馬兵三萬,號十萬眾,進逼辰州,將循沅江西上犯黔東。一月廿五日晨,晃州袁軍來犯,擊潰之。二月二日,文華擊退由晃州來犯之袁軍一混成團,激戰三小時,遂克晃州。
“有告第二團長彭文治將攜二者,文華曰:“其部眾皆深明討袁之義,決不為動,二何能為?”遣盧燾匹馬往代之,文治宵遁。大義不張,蓋模範營實施政治訓練之功效也。袁軍退據距晃三十里之吳公關,恃險抗拒。經一晝夜之激戰,卒克之。而黎古支隊吳團長傳聲亦於滬平礦山等處與袁軍遇,殊死應戰,兵皆以一當十,奪勇直前,袁軍潰退,乘勝追之,勢若破竹,進克黔陽,佔領洪江,約期會攻沅州。
“十三日,文華督軍攻沅州,黎古支隊自右夾擊,袁軍焚民屋多棟而退,潰不成軍,吳團長傳聲亦因劇戰陣亡。十六日,袁軍被擊退於麻陽,紛向鳳凰廳遁走。黔軍虜獲槍枝及軍用品無算。文華復飭遊擊統帶王華裔與湘步兵統帶周則範會克靖縣,佔領武崗。自晃州開戰以來,迭克險要,破袁軍三混成團,殲盧金山全旅,馬繼貞屢蹶不振,愧而自殺。湘西底定,已無袁之勢力矣。
“是役也,黔人之攻湘,不亞於滇軍之攻川。而促成袁之羞憤死者,實川湘兩役有以致之也。滇黔本唇齒相依,在明清同轄一總督,且同一語系,親若兄弟,故能團結一致,克竟護國之功,而考其始末,黔人之參與其事者,王伯群先生實主動人之一也。”
貴州的成功起義,穩定了雲南的外圍,並使北洋軍在湖南和四川兩省感受威脅。
二月八日,袁政.府下令查辦劉顯世,派黔軍的團長唐爾錕繼任貴州護軍使,這個命令正和雲南情形一樣,不過是廢紙一張。
貴州出征的黔軍編為護國第一軍右翼軍,列入護國第一軍戰鬥序列。蔡鍔、唐繼堯、劉顯世即委戴戡為護國第一軍右翼總司令。
護國第一軍右翼軍由北路、東路兩支部隊組成。
北路軍由入黔滇軍和黔軍第五、六團編組為一個梯團,二千餘人,由熊其勳任梯團長。北出松坎,攻綦江,威逼重慶,以配合川南護國軍第一軍中路軍主力進攻。
東路軍由黔軍第一、二、三團組成,三千餘人,由原黔軍第一團團長王文華為司令,東出銅仁、鎮遠攻湘西,阻擋袁軍由湖南進攻貴州和雲南。
二月四日,戴戡率北路軍出發,八日進入松坎,在沙灣驛站衙署設立司令部。
為了對付雲、貴兩省向川、湘出兵,袁世凱於護國戰爭爆發之初就命川軍第一師周駿部劉虎臣、閻相文、張鵬午等團進駐綦江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