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言罷轉身要走,他身旁那如兔子謹慎的人終於道:“天王,這裡說話不是更隱秘些?”那人正是先前勸楊么不要開啟牢門的人。
楊么大笑道:“這種陰森之地,如何是待客之道?”
他說完後,示意手下先行,然後對沈約做了個請的手勢,沈約一頭霧水,但不妨礙他隨機應變,微笑點頭,跟著那些人向上走去。
向上的甬道不算太長,甬道的盡頭是條死路,有的只是石牆。
楊么身旁那人遲疑片刻,最終還是上前摸索片刻,一用力,石牆竟向一旁劃開。
沈約眼皮微跳,不為石牆的滑門設計的精妙,而是想到渡劫迷宮有些地方、不也是一樣的設計?
這本來是一批人設計的類似環境。
他們走入到石牆之後,那如兔子的人關閉了石牆後,他們置身於一個孤單單的石室內。
楊么突然笑道:“沈先生通天之人,可知道我等所為的用意?”
他簡單的一句話,著實讓人困惑,沈約聽到“通天”兩字卻是心中微動,暗想楊么是說他沈約可以和神仙說話嗎?
置身這種奇特的環境,多數人都會發懵,沈約卻早將附近的構造想個明白,故作隨意道:“此間或許是隔水之用。透過此間,我們就可到達湖底,再浮出水面?”
水牢是在湖底,其中雖然有水,但並不滿盈,說明水牢和外部洞庭湖有個很好的隔水系統,不然按照等位原理,水牢早就灌滿。
水牢置身湖底,偶爾有人出入,楊么這些人如何能做到不帶水進來?
潛艇的排水艙就可實現這個乾溼分離的功能。
在沈約的年代,稍微懂點科技的人,多少都明白這個設計,沈約隨口說出,楊么卻是讚道:“沈先生真乃大智慧之人。”
他說話時走到對面牆旁,伸手用力一扳,前方牆面滑開,隨即有大水如面牆體般衝來。
事發突然,沈約卻早有預料,順水而退,等到水壓稍減後,隨即跟隨眾人游去。
楊么人在水中,卻如大魚般靈動,亦看得到沈約的跟隨,舒展四肢,向湖面浮去。
“譁”的聲響後,楊么縱躍出水,看到身旁如影隨形的沈約,大笑道:“很好,許久沒有見到沈先生這般水性之人,痛快、痛快。”
他言談頗為豪爽,隨後伸出手來,抓住一根長杆,隨即被人拉到水面的一艘大船上。
沈約如法炮製的上船,就見日又將落山,水面開闊、有江波渺渺,粼粼水光被日光照射,泛出光影如蛇,著實讓人有心曠神怡之感。
不過他隨即注意到所在船隻之高,微有驚詫。
華夏造船技術一直冠絕天下,明朝寶船更是時代巔峰,讓西方歎為觀止。
此時雖是宋朝,可船隻足有四層之高,規模之大,讓沈約亦是感慨古代工匠卓絕之能。
楊么人在甲板之上,終向沈約望來,沉聲道:“不才曾讀過先生偉績,想武帝受禪,先生功勞第一,不想天妒英才,先生隱去。俗人都說先生是被梁武帝害死,哪怕不才亦沒想到先生竟入仙班,如今蒞臨洞庭,不知是何心意呢?”
沈約內心微動,倏然醒悟。
楊么不是認識他沈約,而是將他當作另外的一個人,而那人也叫沈約?幫助梁武帝取得過帝位?在楊么的眼中,如今沈約成為神仙迴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