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俗語,說的已經相當明白了。
興奮的朱允炆又仰天大笑了幾聲,卻發現自己兩側身後的朱棣宋晟卻並不甚興奮,當下便微皺眉頭。
“怎麼,朕的想法有什麼瑕疵的嗎?”
兩人互相對視,都沒有搶先開口,到底還是朱允炆點了宋晟的名字。
“西寧侯,你久在漠南最是瞭解,你跟朕說說,朕的想法可行否?”
宋晟當即面露苦色:“臣,不敢說。”
“有什麼敢不敢的。”
事關民族百年大計,這種事情上朱允炆那是絕對開明,當下便一揮手:“大膽的說,說的越直白朕不但不處罰你,還要嘉賞你。”
“還是臣來說吧。”
朱棣這時候嘆了口氣,翻身下馬拉住朱允炆的馬韁,仰起脖子說道:“臣當年在北平就想過這麼做,陛下還記得姚廣孝嗎?”
見朱棣提起姚廣孝,朱允炆沉默片刻,隨後也從馬背上下來,找了處草皮席地而坐,招呼兩人:“當然記得,都來,坐下說吧。”
兩人謝過各自盤膝坐下,朱棣便緊跟著開口道。
“當年臣有感北地用兵之事,我大明優秀騎手不多,遠不如草原人生於馬背之上,所以曾想過這個法子,將北平多地之民遷往漠南安居,從此效仿草原人一般繁衍,假以時日,背靠中原的富饒供給,人數丁口一定會超過草原的,但這份題本剛寫好,就被姚廣孝燒掉了,他跟臣說‘漠南,可還沒有都指揮使呢’。”
話說到這個份上,朱棣便不再多說,他知道皇帝是絕對能聽懂他的意思。
朱允炆也確實聽懂了,而後苦笑起來。
是啊,漠南那時候還沒有都指揮使呢。
為什麼姚廣孝不讓朱棣上這份題本,為什麼太祖皇帝不在漠南設一個總指揮官?
尾大不掉啊!
誠如朱棣所言,背靠中原之富饒供給,漠南這片土地上的丁口可以快速繁衍,不消多年,便又是一個‘蒙古’!
在這種地方設定一個總指揮官,那一大意就會誕生一個新的‘成吉思汗’!
宋晟如果有野心,那他就會成為安祿山!
難怪當年漠南十幾個衛所互不統屬,不是朱允炆這個穿越者上來風風火火的提拔了宋晟,眼下的漠南還是一盤散沙呢。
朱權這個宗親在大寧,朱棣這個宗親在北平,一南一東堵了漠南的路,如果漠南的將領想搞安史之亂,那這些造反派根本進不了中原!
要用,更要防。
而朱棣竟然還頭鐵的提議,遷北平之民實漠南,他去漠南抵禦瓦剌、韃靼?
這份題本甭管他是不是一心為國家,只要他敢交到南京,馬上就會被太祖皇帝召回京去軟禁到死!
這是反意已露啊。
想明白這裡面的事,朱允炆不由嘆了口氣。
他還自以為自己多麼的聰明,解決了古人幾千年都沒有解決的難題,結果發現,古人不是想不到,是不願意去做。
皇帝不願意做,怕的是動搖自己的統治,畢竟安史之亂在歷史上留下的筆墨太重,自那以後,為臣子的哪個不要時刻小心謹慎,追求權力的同時也在控制自己手中的權利,太大可是要掉腦袋的。
宋晟這五年估計也是在日夜煎熬。
他上任的時候,漠南是十六萬衛所兵,五年後還是十六萬,丁口繁衍了不少,健兒也長起來一批,他一個都沒有補充。
他不敢啊!
朱棣也沒有再提過這種事,他也不敢。
“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