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師兄當官兒
“不知道!小弟從未涉獵!兵器早已非我秦墨所長!”想都不想,張潛就把頭搖成了撥浪鼓,“並且小弟在送酒精時,曾經附上過一份手寫的說明,禁止靠近明火。那劉郎中難道不識字?還是有司把那紙說明給弄丟了?!”
否認三連,說啥也不能承認,自己知道酒精蒸汽還有爆燃這一效能!回頭作坊裡趕緊再追加一項,嚴格禁止任何人關窗煉製酒精。否則……
扭頭迅速看了一眼郭怒和任琮兩個,張潛的脊背後,冷汗淋漓而下。
那天,虧得自己去作坊裡頭看了一趟,讓人及時開啟了窗子。
也虧得這兩小子命大,沒讓屋子裡的酒精蒸汽濃度達到爆燃點。否則,大唐第一場實驗室事故,就得爆發在張家。現在於病榻上半死不活躺著的那位,就不會是劉姓郎中!
“用昭不承認也好,免得有人再拿爆炸之事做文章!”張九齡對張潛的說法將信將疑,卻非常婉轉地提醒他,即便知道最好也予以否認。
羊,犬,雞鴨都不值幾個錢,劉姓郎中粗心大意,被炸了個半死,也怨不得別人。但太醫署的位置,卻緊鄰著內宮。如果被有心人胡亂誣陷成試圖對皇家不利,甭說張潛在大唐毫無根基,即便是出身於五姓七望,也少不得要人頭搬家!
“多謝天官!我師兄在家裡,從沒提到過酒精起火後還有如此大的威力!”響鼓不用重錘,在涉及到自保和洗清嫌疑方面,郭怒和任琮兩個,都比張潛這個做大師兄的更有經驗,果斷在一旁躬身道謝。
“嗯,你們師兄弟不知道就好!”見郭怒和任琮兩個一點就透,張九齡感覺非常欣慰,想了想,又繼續透漏:“先前我所說的話,並非安慰用昭。聖上的確對酒精非常重視,特地給此物賜名,火藥!軍器監火藥署的名字,就來源於此!”
“啥?火藥?”張潛的嘴巴瞬間張得老大,差點把下頦骨直接張脫了臼。
酒精的學名叫“火藥”了,那一硫二硝三碳的摩爾比合成物,以後叫啥?還有,還有孫思邈老人家的火藥呢,作為他老人家的嫡傳兒孫,孫安祖難道不該立刻站出來捍衛祖先對火藥的命名權?(注:孫思邈的火藥,叫丹經內伏硫磺法,沒以火藥為名。)
“當然是火藥了,既可以發火,又可以做藥用清理金創,避免感染!”弄不明白張潛的反應為何如此怪異,張九齡皺著眉頭反問,“莫非用昭對如此命名有異議?陛下雖然貴為天子,卻從諫如流,你若對此命名有異議……”
“沒有,沒有,真的沒有!”張潛毫不猶豫地擺手,又來了一個否認三連。
火藥就火藥吧,古代阿拉伯人還管黑火藥叫過“中國雪”呢。黑白都顛倒了,也沒影響火藥一步步成為殺人利器。至於將來真的需要拿出“一硫二硝三碳”這個大殺器,直接前面加一個黑字就行了。白火藥和黑火藥,一個液體一個固體粉末,倒也能區分得清楚。
“既然聖上已經親口賜名,火藥署也算打上陛下的標記了。你去上任之後,應該不會有人敢故意欺生!”知道張潛未必說了實話,張九齡也不刨根究底。笑了笑,繼續耐心地指點。“但用昭你初次上任,還是儘量要低調一些,並且儘量學會和光同塵。說實話,愚兄當年中了進士之後,如果懂得做人,也不至於仕途如此坎坷。”(注:張九齡是長安二年(702)的進士,當年才二十五虛歲,起步很高,但此後很長時間都不得志。)
“多謝子壽兄,小弟必然會牢記於心!”張潛在二十一世紀也只是個考研狗,最缺的就是社會經驗,聽張九齡說得認真,感激地肅立拱手。
“軍器監官員不參與朝政,所以除了元日(大年初一)和冬至日之外,用昭你無須上朝。平素照例是十日一休,即便不到休沐之日,只要能按時完成上司交給的任務,也不用時刻在軍器監裡頂班。但頭幾個月需要謹慎,輕易不得請假,即便有事請假,也不要離開長安城。以免陛下忽然問起火藥的事情來,點你去追朝……”擔心張潛因為缺乏經驗,進入官場之後吃自己曾經吃過的那些虧,張九齡又耐心地補充。(注:追朝,皇帝臨時安排某位官員來應答他的提問,或者參與某件事的討論,會派人通知他什麼時候參加,稱作追朝。)
他這麼做,明顯是存了投桃報李的心思。因為如果不是張潛透過賀知章、畢構和張說,給朝廷獻上了酒精和酒精消毒術,他的名字恐怕早就被大唐皇帝李顯給忘了,更不會突然被啟用,跟張說一道去檢驗酒精消毒術的效果。
而酒精消毒術對於金創感染的效果,比張潛當眾說出的,還好上數倍。粗心大意的劉郎中,無意間又揭開了酒精的另外一種神奇用途。這才讓他和張說兩個,同時簡在帝心。
深以嫁公主和親吐蕃為恥的大唐皇帝陛下,將他提拔到吏部掌管考功,又將張說直接安置到了兵部侍郎的位置上,就是為了向群臣表明,凡是能為大唐兵強馬壯之事出力者,全都不吝重用。而那些只會黨同伐異,或者做官面而文章者,早晚會被逐出朝堂。
比起五年前剛剛進士及第那會兒,張九齡的心臟已經不再年輕。他已經知道,哪怕懷著再高的理想和抱負,都得先將腳步踩穩才行。所以,無論是出於知恩圖報角度,還是出於拉攏新人成為自己將來的助力角度,他都願意給張潛以善待。而他也相信,張潛將來,不會辜負今天自己的善意,甚至能讓自己收穫到足夠的回報!
那張潛雖然嚴重缺乏職場經驗,智力卻不比大唐的國子監學子差,否則,也不會在生長條件極度艱難的情況下,還能成為一名哲學系的“考研狗”。
敏銳地察覺到了張九齡的指點之意,他立刻選擇了洗耳恭聽。遇到不太懂,或者需要詳細瞭解之處,則果斷向對方求教。結果,雙方一個教得耐心,一個學得認真,倒也配合得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