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城中,面對蒙古軍無休止的劫掠,孟珙問計。
鎮北軍都虞候劉儀獻計:“只需要如此如此,定能叫蒙古人的胡亂劫掠,收穫慘痛的教訓,再也不敢這麼胡亂劫掠。”
孟珙一聽,大喜過望,令劉儀為主,組織人馬操練他所說的辦法,到開春的時候,蒙軍再來胡亂劫掠,叫他吃一次大虧。
劉儀,字瑋器,大號乾坤大俠。其大號因兵器乾坤日月刀而來,重達一百一十八斤。他的被俘,是在孟珙對決武仙之戰中,那是兩年前的事情。
紹定六年(1233年),金國最後的名將、恆山公武仙,奉金哀宗之詔勤王。武仙到南陽山中收攏潰兵,得眾十餘萬,聲勢大振。
武仙派武天錫進攻光化軍,企圖開啟入蜀的通道,號稱二十餘萬。孟珙率領忠順三軍迎敵。一鼓攻破其營寨,壯士張子良陣斬武天錫,獲其首級。孟珙初戰告捷,斬首五千級,俘四百餘人、戶十二萬。
繼而,史嵩之問計:“武天錫雖亡,武仙主力尚在,該如何破敵?”
孟珙稟道:“元帥,武仙會進軍呂堰,我們只要八千人就足夠退敵。”
果然,宋軍劉全部、雷去危部在夏家橋挫敗金軍後,武仙轉而進軍呂堰。孟珙施展謀略,金軍又被斬首五千級,俘民夫三萬餘。
孟珙接著向北迫近鄧州。鄧州守將伊喇瑗害怕重蹈武天錫的覆轍,奉表請降。孟珙入城後,伊喇瑗伏階下請死,但孟珙為之換衣冠,以賓禮相待。
武仙手下愛將劉儀,也被孟珙施展謀略,使之陷於苦戰。聞聽孟珙對伊喇瑗以禮相待,也就率軍請降,他怎麼就這麼順利投降了大宋?
原來,伊喇瑗的姓伊喇,其實就是金國大姓移刺,漢姓就是劉,他該叫劉瑗。劉儀是他的侄子,比劉儀大十歲。那劉儀怎麼就不叫伊喇儀,或者移刺儀呢?
劉儀之父伊喇瑜,素來敬仰王重陽,到劉儀十歲時,將其送到了長生子劉處玄的高足離峰老人於顯道門下,專門學習武藝。到十八歲出師。因其屬於朝廷有道教度牒的弟子,於顯道以其漢姓製作出身,於是就成了劉儀。
叔父伊喇瑗投降後,致書侄子劉儀。初開始,劉儀不服,繼續率軍與孟珙對戰。經過近一個月苦戰,實在難以取勝,眼看五千兵只剩下兩千人,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跪地對著金哀宗大哭一場,率軍投降了孟珙。
按照孟珙建議,伊喇瑗以漢姓劉,改名劉瑗,字肅平。從此,鎮北軍之外只知道劉肅平,不知道伊喇瑗。
先不說劉儀實行奇計,等著破掉蒙軍劫掠。話題回到商不懈接受孟珙之命,遠涉北國尋訪高巢子門人弟子。
商不懈追隨孟珙兩年,畢竟才二十九歲,尋訪高巢子的事情,自然得回家跟老爹討教。
商不懈帶領兩名隨從,打馬飛奔,到了饒州浮樑縣家裡。
浮樑子商峻之聽了兒子接受的任務,禁不住好笑:“兩國交兵,莫說弟子門人會起什麼作用,就算父子之間,也是各為其主。為父感覺你這點子,不怎麼靠譜。”
商不懈大驚:“爹,歷史上有父子各保一國的事情嗎?不會吧?”
商峻之,字焚計。他之所以給自己取這麼個字,意在做事之先,要將一切計謀焚燬。無計便是妙計。說明他二十歲成人冠禮時,就參透了商海波濤。
久之,闖出個大號焚計大聖,多數時候,江湖上以商焚計稱呼他,連名帶號都有了。
商焚計一聽兒子這麼問,笑道:“昔日裡,楊袞爵至遼朝的檀國公,其父楊師厚卻是大梁朱溫的主要戰將,而楊袞的祖父、金刀楊簡伯呢?又是晉王李克用的至交,為李克用鎮守麟州。
“他們祖孫三代豈但是為了兩國,恰恰在三國都舉足輕重。那又該作何解?故而,正如為父的字焚計,心機過度,毫無用處,傻不拉幾,誰去對付。”
商不懈聽了父親的一番提點,頓時醒悟:“孩兒懂得了。孩兒此去蒙古國,必當結交一些憨傻豪傑,卻能事半功倍。”
商焚計又笑笑:“我給你寫兩個錦囊,第一個錦囊,在窩闊臺賜宴之前開啟。第二個錦囊,在你所尋訪到的那個人沉迷酒色難以勸走的時候開啟。現在看了你也不懂。”
等父親寫好兩個紙條,分裝兩個錦囊。商不懈裝好,帶了兩個隨從就要告辭。
臨行,商焚計交代:“高巢子與為父是平輩的,你只要記得西頓郡王與丘洹仙王、保市大帥是結義的蒙山五俠,更有遙光仙王乃西頓郡王的天祖,你該叫什麼?”
商不懈答道:“西頓郡王是孩兒的太爺爺,遙光仙王是孩兒的遠祖,八世祖。爹還有什麼交代的,還請明示,孩兒這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