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伯姬照山帶領海外舶商,遠遠從澉浦下錨。
繼而騎馬或乘馬車,一路到了江漲橋,拜會了臨安市舶使呂霈青。呂舶使自然是馱龍七霈的老大哥,從他的任職,足見孝宗對於舶商的高度重視。
書中代言,粉面舶商姬照山出海之後,三年才回來,在數月未歸之際,孝宗就以端硯神貓譚師鑑為泉州市舶使。
與此同時,孝宗請嶽寧出山作官,叫他在廣州、臨安兩個市舶使職務中任選。嶽寧婉拒,舉薦大弟子呂霈青。
嶽寧奏曰:“陛下,定舉作為商門師父,不像孔門以書本對書本,以空談對廢話。商門授徒都是實戰的,既然收了徒弟,必須帶著人家掙到叮噹響的銅板,絕不可半途而廢。”
孝宗甚為感佩,當即宣詔:“愛卿之意,孤怎不知。就以呂霈青為臨安府市舶使,爵以武岡縣開國伯。”
封地武岡縣屬於武岡軍,實為邵州。此前,市舶使的官階都定在正五品,封子爵。孝宗封呂霈青為伯爵,這可是正四品大員,與中書舍人,太常、宗正等九卿,諸衛大將軍,這些高官大員平階。
從呂霈青這個封爵,就憑嶽寧舉薦個徒弟,可以看出孝宗的兩層意思,第一嶽寧是湯陰岳家的族長,武聖岳飛的大哥,風範如此之高,世所罕見,必須表明自己的態度。
第二舶商為大宋南渡的貢獻,其貢獻殊異,必須提高地位。何苦還有嶽元帥生前所借拓海眾俠的兩千四百萬貫鉅款,朝廷不作交代,今後誰還管朝廷的破事?
武岡伯呂霈青得到如此封賞,當然始料未及,感動得山呼萬歲。
現在海外舶商歸來,自己要招待不周,豈但讀不起拼搏海洋的眾俠客,更對不起皇帝的恩寵。他迎住海外眾俠,擺起盛宴,熱情款待,並派人到大內奏報孝宗。
孝宗派出要員過來,傳下詔令:“中外舶商在臨安府市舶司大宴三天,宮中派御廚照應,賜內宮山珍海味。”
三天後,是個二月二十六,乃開運大帝趙匡胤聖誕,詔令滿朝文武齊集大慶殿,隆重召見中外舶商。過來傳達這個旨意的是吏部尚書陳俊卿。
穿洲伯嶽衡、海豐伯姬照山與之相識。按理說,諸蕃朝貢之事,該春官過來接待,或者主客郎中過來,孝宗為什麼派了天官前來接洽?
孝宗肯定有他的道理。這個陳俊卿的祖上,在商門之中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凡微大帝陳哲。陳俊卿的家世淵源到底怎麼回事?
所謂天官,是指吏部尚書;春官,是指禮部尚書。
武則天在光宅元年(684年),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按天地春夏秋冬名稱對應改稱。吏部對天、戶部對地、禮部對春,以此類推。所以吏部尚書稱之為天官、禮部尚書則稱為春官。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六部尚書改回原來的稱呼,但武則天對六部的簡單名號,卻在官場私下和民間保留了下來。
六部尚書、侍郎又有一些別稱,分別是:
吏部尚書:稱冢宰、太宰;吏部侍郎:稱少冢宰、小宰。
戶部尚書:稱大司徒、大司農;戶部侍郎:稱少司農、小司徒。
禮部尚書:稱大宗伯;禮部侍郎:稱少宗伯、小宗伯。
兵部尚書:稱大司馬;兵部侍郎:稱少司馬、小司馬。
刑部尚書:稱大司寇;刑部侍郎:稱少司寇、小司寇。
工部尚書:稱大司空;工部侍郎:稱少司空、小司空。
民家不就對於北宋宰相寇準敬稱為寇天官麼?就是因為寇準曾任吏部尚書,專管官員的遴選、考核、任命,可以說,比天子、宰相的實權還要大。所以這個官位被稱之為天官,恰合其權威。
此時,天官陳俊卿五十三歲,嶽衡恰恰比之大了兩紀,二十四歲,都是屬蛇的,說起家事國政,中外形勢,兩人十分投機,相談甚歡。
陳俊卿,字應求,興化軍莆田人,南宋名相、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