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粉龍錘陶叔春是乳名,三春是俗稱,在家排老三麼。
陶三春的真名實姓是陶鸛,因與陶罐諧音,故而極少有人稱呼他的真名。
何況在古代,就是自己稱呼真名也是對別人不禮貌的行為。別人對自己的稱呼,更沒人直呼其名,都是稱字或者大號。她這“三春”兩個字,無疑就是家喻戶曉的大號了。
薯粉龍錘陶三春嫁給清油班龍鄭恩這年,是周世宗柴榮繼位之年(954年)的二月,一品勇猛夫人陶鸛與北平王鄭恩都是二十六歲。
婚後三年之間,陶三春為鄭恩連生兩子一女,兩個兒子鄭尊之、鄭景之是雙胞胎,女兒鄭媛之。柴王所賜三位嬪嬙,高氏生一女鄭媚之,比陶三春的孩子早生幾天,是長女。陳氏生一子鄭雄之。董氏生一子鄭登之。
兒女們會跑了,陶三春總算鬆了一口氣。她從小經商,四處跑動,天天憋在屋裡,幾乎就要炸掉?
其實,就算懷孕期間,也沒停止到處跑動。侍女們陪著,將東京汴梁之外許多州縣轉了個遍。孩子們會跑了,更加要找個什麼事情外出活動。
機會來了,就在顯德四年(957年)二月十二,鄭子明早朝回家,傳大哥柴榮口諭,宣陶三春,明日早朝上垂拱殿,聽旨出征。
大哥點我陶三春的將,估計是一場硬仗,這是要跟誰打呀?
第二天要早朝。婚禮以來,大哥雖然允許自己參與朝政,這都過去三年了,但還真沒上過朝。
當晚叫三位嬪嬙妹妹都來參謀,要上垂拱殿,看看怎麼捯飭才算合適?
咱既不能顯現女將的孬種,也不能表現出像男將那樣粗獷。衣服換了幾十件,最後依然按照鳳冠霞帔著裝吧。
既然要領旨出征,佩劍肯定少不了,那還是選擇老家蒲縣名匠雷魔所鑄之劍。這柄雷魔劍,大周天下,極可能只有三柄。為什麼這麼說?
雷魔鑄劍,必須趁著每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而且這三天恰逢陰雨,還不能升洪爐火。需要加的礦物不同,鍛打的遍數也不同。因而每鑄一柄劍,需要一到三年不等。
薯粉龍錘陶三春,苦等清油班龍鄭恩八年之久,為了完婚的時候,能給鄭恩一件世上最好的兵器,思來想去,就相中了雷魔劍。但是,雷魔鑄劍,費那麼大的勁,一柄寶劍當然會很貴了,需要三千貫之多。
於是每天起早貪黑,加緊販賣西瓜、薯粉、柿餅、蜜棗、核桃。薯粉一年四季都能買,因而後來只賣薯粉,還得了大號“薯粉龍錘”。在大哥下詔完婚之前,恰好搞到了兩柄。多年所賺取的七千貫錢,幾乎花費殆盡。
完婚的時候,送給鄭子明的那柄劍,被大哥柴榮相中,愛不釋手。鄭子明倒是爽快,順手就獻給了大哥。
現在自己手裡有一柄。據說還有一柄雷魔劍,落到了南唐大將手裡,但世人不知真假。已知的雷魔劍就這麼三柄。
雷魔從三十歲開始鑄劍,絕不止就這麼三柄。只是說,世人所知的三柄雷魔劍,被這三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擁有。
搗鼓到半夜,陶三春對著鏡子反覆照,才算滿意了上朝的打扮。
二月十三寅時末,到了朝堂之上,都到參知政事那裡,勾名應卯。繼而站班等待奏對。
三十六歲的柴榮,這位英年皇帝早已正襟危坐,幞頭上硬翅雙展。方面方頜,青須疏朗,飄然而下。內侍一聲大喝:“百官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樞密副使魏仁浦出班奏曰:“臣有一本。”
白疊飛龍柴榮看看他,大約猜出了是什麼事,因為樞密使、副使管軍事,自然是說征討南唐之事,昨天就已經討論了初步意見。柴榮微微將繃緊的臉放鬆了一點,問道:“魏愛卿講來。”
魏仁浦對曰:“臣以為,此次征討南唐,按王太保先南後北統一大計,攻打南唐,重在壽州。而攻陷壽州需四策並舉。
“其一,操練水軍。去年就已定下水陸並進之計,造船練水戰不可懈怠。
“其二,必取壽州。今因淮南道行營指揮使李重進,死死圍住壽州,眼看城中糧盡。而南唐齊王李景達,遣許文稹、邊鎬、朱元等,統舟師五萬救援,駐紮在紫金山。修甬道運糧草,幸被李重進突襲。壽州如不能果斷奪取,從此,南唐與大周陷入南北對峙,征服南唐將遙遙無期。
“其三,寬待民眾。死罪以下概不追究,都叫他們回家復業。開倉賑濟饑民,鼓勵饑民創業。開科考,黃衣草澤都准許參試。使江北之民願被皇風,江南之民將逐漸被感召,統一大業可成。
“其四,全力打援。圍城打援之計也是既定方略,必須進一步發揮,儘量多地吸引援軍,殲滅其更多生力軍,使得南唐經壽州一戰而元氣大傷。”
魏仁浦所說王太保,是指王樸,樞密使、檢校太保。柴榮與之討論軍國大事,每每心意想恰,往往不約而同說出同一個辦法,被柴榮視為知音。
魏仁浦一番奏聞,白疊飛龍柴榮表示讚許:“魏愛卿所說四策並舉,至為重要。就以魏愛卿為軍師,亦望該管大員奉行不二。凡有違令者,軍法從事。今番朕御駕親征,壽州必欲奪之。朕之部署,叫魏愛卿宣佈。”
文武百官皆一聲高呼:“臣等謹遵聖諭,斷無差池。”
柴榮將一封詔令推了一下,內侍遞給魏仁浦。天子徵南之令是:
本次征討南詔,率三萬禁軍,直逼壽州城下。河南、淮北二十州團練使,各率本部都往壽州前線集合。
以殿前司都點檢、駙馬都尉張永德,為都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