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下去,販夫永無出頭之日。
必須打出自己的理論,打出自己的旗幟,甚至於打出自己的教義,拿出自己的教規。久之,必然會有人深入窺探他們的內部。
江山若能以販夫之道治理,那將真正實現曹孟德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總括雲端之下四極八荒的物產、人民、道德文章。
那將是何等胸懷,前代所謂聖王,就顯得孤陋寡聞,妄自尊大了。
望高之邊思考,邊談論。
朝歌三販一生從商,自然聽得懂他所言何物。
卻把陳哲聽得目瞪口呆。果然是商家才子,這些道理亙古未聞。
下一步,這個出生於隆慮縣城的望凌通,商家才子,到底要幹什麼?
望凌通每天拉條板凳,在這大楸樹下與父輩討教商經。
這一天上午,還是大楸樹下。他忽然來了靈感。原來,我華夏第一王朝炎朝,就是商家理論真正的成型期。難怪炎朝能夠成為千古第一朝。
你道怎解?陳哲旁聽許久,也站在極為廣大的層面,展開了深入思索。大約理解到了望凌通的意思。
“我試為賢弟解之。”陳哲陳智之拱手一揖。
望高之還禮道:“縣令大人學識淵博,必有宏論。小弟洗耳恭聽。”
陳哲以為,炎朝開國皇帝薑石年,之所以稱為神農氏。恰恰是他透過販賣活動,商業行為,使得農業發揚光大,拯救了華夏民族。
神農大帝親嘗百草,就在這中間,將能夠飽腹而無毒的稻黍稷麥菽選出來,廣為種植,代替大部分漁獵獲食。
這就使得人們解脫了漁獵活動的危險。然而種植五穀,要從一地推廣到普天下,勢必要透過交換獲得種子。
因而,神農大帝立市廛,首闢市場。日中為市,各得其所。這其中,較之狩獵、打漁省力又飽腹的五穀,必然是重要的交換物資。
天下人都知道種植五穀之後,繼而又產生新的問題,五穀種植、翻鋤、收割過程中,稻草、麥秸都會惹得渾身難受,於是神農大帝就有織麻為布,民著衣裳。穿上衣裳,就能避免扎到,割到。
這樣,就更需要市廛交易,交易就會越來越發達。
種糧食的刺癢難受解決了,要想大面積種植,農具也很重要。單靠一雙手怎麼行?於是神農大帝又制耒耜,實現刀耕火種,徹底解決了耕種問題。
這樣,市廛就會被帝王高度重視,神農大帝親自管理,甚至就將市廛列為廟、社、朝、市四大重點建築之一。左廟右社,前朝後市,也就產生了固定的都城建築模式。
農業大興,人民徹底擺脫原始的狩獵生活。那麼一年之中,其他不收割的時間,糧食就需要好好貯存。這也成了大問題。神農大帝又動腦子,製陶器,存糧食。陶器不但可以存糧食,還可以用來煮糧食吃。
於是,製陶業又成為大事,設立掌管制陶業的專職部門。發展到後來,管理製陶業的官員,地位越來越高,直至成為最高執法官。皋陶也就產生了。
神農大帝的臣民有了儲備糧,打不到獵物,捕不到魚,也就無所謂。那些落後的民族,勢必來爭奪糧食,於是搶糧戰爭頻繁爆發。在糧食種植過程中,還會遭遇野獸糟蹋。於是皇帝又發明弓箭,削木為弓。
衣裳、耒耜、陶器、弓箭,這一切都極其重要。那麼,市廛也就更加重要。隨著交易的活躍,糧食極其農民配套的衣裳、耒耜、陶器、弓箭,就能被更多邦國來交換。這就又會換到不計其數的寶物。
發達的農業,使得國家越來越富有,農民、大臣載歌載舞。神農大帝就又作神農琴,削桐為琴,結絲為弦。上有五絃,彈出五音宮商角徵羽。音樂就又產生了。
這樣,我華夏族的生存品位令人羨慕,市廛會換來更多奇珍異寶。
良性迴圈,使得炎帝達到了以農業主宰天下的遠大目標。誰需要農業,誰需要農業配套的衣裳、耒耜、陶器、弓箭、琴絃,誰就得臣服於我。
於是乎,販賣活動更加被帝王、諸侯重視,成為帝王每天都必須關注的事情。以農稱王,以市贏利,也就成為華夏治政的根本大計。
神農大帝之偉業,果然為我華夏族開創了萬世基業。至今生生不息,子孫繁衍之旺盛,世界無以匹敵。
當今乃至今後王朝,如果忘掉這兩個根本大計,必將開歷史倒車,陷於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