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三分鐘,就會有一張寫著滿滿內容的手稿誕生。
每一張手稿上都有編號,但周瑞寫完後從來不看,任由它們散落在會議室的各處。
白曉鶯徵得了周瑞的同意後,開始蹲在地上,收攏和整理那些手稿。
時間長了有些蹲不住,乾脆跪在地上整理。
平心而論,她一張也看不懂,甚至整理的速度還比不上週瑞書寫的速度。
終於,凌晨六點。
周瑞感覺到.自己即將結束本次的“天之啟示”。
這一次,他完完整整、紮紮實實的承接住了。
這是他自己不斷前進,帶來的有利局面。
和以往一樣,“天之啟示”並不會給你一個確定的名字。
它只會將這個幸運和智慧,給到周瑞。
並將命名的權利,交給收到啟示的幸運兒。
如果非要概括的話,周瑞這次拿到的啟示,是一種.
自組網叢集模糊智慧演算法。
也可以簡單的比喻成:蟻群演算法。
當然,學界也不是沒有人研究蟻群,市面也有一些掛羊頭賣狗肉,只有粗淺概念的“蟻群演算法”。
但周瑞手上這個,完全不同,為了區分於其他那些,周瑞願意暫時將其稱之為:“機械智慧”
“機械智慧”和“四象結構”一樣,不存在於前世今生,超脫於當下科技水平,甚至是一條全新的道路。
這是一整套飽含“語言”、“邏輯”、“程式”的大禮包,適用於各種場景下,“低算力機械個體”的群體約束。
讓那些不夠智慧的低算力機械個體,透過自組網,自組織,自協調的方式,從集體層面表現出高度秩序和智慧。
可以是無人機,可以是機械犬,可以是汽車,甚至可以是坦克、大炮。
個體數量越多,機械行為次數(或模擬)越多,這種“機械智慧”的程度就越高。
這是一個黑到不能再黑的技術.可以讓周瑞在當前的硬體條件下,實現相當程度的智慧化,並且是群體智慧化。
但天之啟示中的畫面,卻讓周瑞產生了一定的警覺。
那畫面,是以周瑞的認知呈現的,飽含著他對無人機.準確的說是機械智慧的展望。
雖然周瑞知道,想要發展到畫面裡那種程度,可能是以十年為單位的跨度,解決更多現實世界的難題,比如政策,比如資源,比如法律。
但畫面裡,最讓周瑞隱隱擔憂的,是始終沒有給周瑞一個關於“機械智慧”極限的答案。
這種技術,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
當個體數量到達了非常恐怖量級後,它們會深入到人類的方方面面,工廠、城市、村莊.甚至每棟樓,每個家庭。
“機械智慧”,會由量變引發質變麼?
當技術一代代進步,低算力叢集,更新成了高算力叢集,個體的算力大大增加,會由量變引起質變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