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原叫海津鎮,是元朝的漕糧轉運樞紐,本朝定鼎後,成祖朱棣便是從此渡過大運河南下搶了皇位,後來成了永樂皇帝后,為了紀念才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扼守京師門戶的戰略要地,天津並不屬於地方行政區劃,而是歸屬兵部直轄,有三個衛所,分別是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每衛士兵足額五千六百人,三衛一共一萬六千八百餘官兵,先直隸於後軍都督府,後來隨著五軍都督府的式微,現由兵部直轄。
倭患大起後,又數次加強軍備,更是盡遷沿海五十里內的民眾於內陸,並在海邊築起林立的炮臺,在水下佈滿了暗樁鐵索,只留幾條水道以供通行。若不是自去歲起,漕運被迫改海運,由此經漳衛南運河入京,這裡簡直就是一座冷冰冰的軍事要塞。
沈默抵達的前一天,天津衛的指揮使、巡按御史,已經為他備好了船隻,恭候欽差大人光臨。所以隊伍一到海邊,便可以直接經棧橋上船了。
等候隊伍上船的功夫,沈默看到不遠處另一個碼頭上,有一隊海船正在卸貨,他一問,原來正是運送京師的糧草……因為運河淤塞,海船不能入河,必須要經過河船的轉運才行。沈默登時來了興趣,緊一緊身上半舊的貂皮大氅,對陪同官員道:“走,咱們過去看看。”沈默對漕運深惡痛絕,對朝廷能主動改為海運,感到十分的欣慰……這次執意要走海路,也是有考察一下的意思。
天津的文武官員不覺著有什麼好,但這裡欽差最大,人家想幹啥大家只有侍奉著。
於是一行人迤邐來到忙碌的貨運碼頭,這邊負責的官員也得到知會,趕緊過來拜見。沈默態度和藹的向他們打招呼,聽他們都是漕運衙門的人,便禮貌姓的問道:“河運改海運,你們還習慣嗎?”
那些人竟想也不想,便一起搖頭道:“很不習慣。”
“為何?”沈默淡淡笑道,心情已經不是起先那麼愉快了。
他們相互看看,最後由一個領頭模樣的官員道:“回大人,海上風高浪急,暗礁密佈,還有海盜搔擾,咱們每次都得提心吊膽不說,還得把黃水吐出來……”
“而且不到一年時間,就沉了七艘船,沒了上百弟兄……”又有人接話道:“得虧明年就恢復原樣了,不然小得們可真要活不下去了。”便引來一片附和聲。
沈默聽了很不是滋味,但見他們說得認真、不似作偽,便壓著火氣道:“是誰告訴你們,明年就恢復願意的?”
“我們總督大人啊?”那官員答道:“他跟我們拍胸脯保證,堅持到開春,就不用遭這份罪了。”其餘人也紛紛附和道:“是呀,大家都這麼說。”“據說徐閣老也已經批准了呢。”
“哦……”沈默不由微微皺眉,那些人見他如此表情,不由惴惴道:“難道又有變化不成?”
“呵呵……”沈默自重身份,不願引起絲毫風波,笑笑道:“本官是禮部侍郎,你們問我漕運的事情,豈不是問道於盲。”風趣的解答,讓眾官員放下了心,但他自己的心,卻緊了起來。
其實沈默並非全然不懂航運,而且作為一個對國民經濟各個方面保持高度關注,且與蘇松漕幫有著密切關係的官員,他至少知道,要維繫這條所謂的南北動脈,主要花費在清淤疏浚,保持其通航能力。當他從戶部得到確切數字後,驚得半天沒說話——取嘉靖以來的平均值,每年是九十七萬八千餘兩白銀。換言之,近四十年來,大明光維持這條運河通航,便花費了白銀四千萬兩。
而以現在的航海水平,採取一條既近而花費又少的,從海上到京師的路線,並不是什麼難事。事實上,在宋元時期,中國的航海業便可以支撐起遠洋海運,何況是區區近海運輸呢?
當然沈默也不是初臨貴境,他知道經過漫長的海禁之後,明朝的官員和百姓,都對大海有一種恐懼心理。他們害怕海洋和侵擾海岸的海盜,以致於他們認為海運是一件風險極高,得不償失的危險買賣。
但事實上,這種擔心是毫無道理的,因為即使在海禁最嚴厲的時候,往來於南北沿海的走私船隻,也達到數千艘。走私商們將南北的貨物對運,便可以用低於市場的價格快速售罄,卻仍可獲取高額利潤。試問連船小勢孤的海商都敢走海路,朝廷有數不清的軍艦大船,為什麼不敢呢?
更荒謬的是,朝廷非但不進行這種嘗試,反而對走私海商嚴厲打擊,禁止海運的開展。彷彿和這種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運輸方式有仇一般,執意維持原先那種低效、昂貴的運河運輸。
沈默深知,這條曾經輝煌奪目,如今卻淤塞的、狹窄的、腐朽的漕運河道,就像極盡栓塞的血管,嚴重製約了大明的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且由封閉、遲緩、無序、低效的漕運,帶來同樣保守、自封的思想,一定會窒息本就稀薄的空氣,使華夏文明錯過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他一度以為,相較於棘手的政治改革而言,將顯然落後的漕運,改為已經證明可行的海運,難度要小得多;也寄希望於開放進取的海上航運,能為這個沉重的帝國,帶來習習進取的清風。
所以他早就下定決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把這件事情辦好。但顯然還不到時候,因狗拿耗子是官場大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一個禮部官員,不能對這件事指手劃腳……那樣只能讓相關的官員對他產生厭惡,而不會有人聽他的。
只有掌握到足夠的權力,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所以權力啊,不論你如何唾棄它,你又怎能不追逐它?
接下來,沈默意興闌珊,草草看過之後,便返回了座船,這時隊伍也全都上了船,隨時可以出發,他便再次感謝了天津衛的官員,與他們揮手告別。
但當船駛離了海岸不遠,沈默的表情便陰沉下來,望著海上薄薄的浮冰,許久沒有說一句話。
看到他情緒低落,徐渭暗歎一聲,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那個渾身上下充滿自信的狀元郎。但這樣站著也不是個事兒,他走到沈默身邊,輕聲道:“外面冷,小心凍著了,咱們還是進去烤火吧。”
沈默搖搖頭,緩緩道:“冷點好,讓人清醒。”
“唉,”徐渭外頭看看他,問道:“還在為碼頭的事兒生氣呢?”
沈默不置可否的望了望遠方,那裡有不怕寒風的海鳥在飛。
“其實你想多了。”徐渭寬解他道:“自從永樂十三年,罷了海運,便一直是漕運獨行,已成定例……去歲是因為皇上南巡,河道被佔了,南方的糧食運不來。不得已,漕運衙門才奏請內閣,暫時改為海運權宜一年。”說著笑笑道:“現在一年之期已過,自然而然的,就要改回漕運,只要跟內閣知會一聲,而不必驚動百官。”
沈默深吸一口冷冽微鹹的海風,抖擻精神,轉頭看著徐渭道:“那你呢,你對這兩者有什麼看法?如果讓你決定,你會選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