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席捲滄州郡。
可遠在北境南端的宋國,卻是月明星稀,無邊美景。
睢陽城。
宋國陳兵邊境,劍指鄭國。宋王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找鄭國清理舊賬,一雪二十年前君王在鄭國被毒殺的恥辱。
國恥不能忘。
宋國忍了二十年,如今終於等來了復仇的時機。
如今鄭王年邁,早年立下太子之位,可老來風流不減當年,三年前寵幸一名國色天香的舞姬,連番雲雨,竟還真的造人成功,誕下一名新的王室血脈。
老鄭王老來得子,自然寵愛有加。
本來這也沒什麼好說的,可怪就怪在這老頭不知腦子哪根筋搭錯了,竟然接連搞事,把那舞姬的地位抬到了和太子母后一樣的平妻。
此事一出,朝野震動。
太子黨察覺到風聲不對,肯定不能讓這事成了。
可老鄭王心意已決,群臣勸諫一概不理,鐵了心一意孤行。
太子黨一見情況如此,哪裡還能忍?於是惡向膽邊生,直接動手想要弄死那舞姬。
然而天意弄人,刺殺事情竟然敗露,老鄭王怒火滔天,朝堂之上直接教禁衛軍動手,連砍了五位太子黨重臣。
“太子德不配位,我鄭國必有災殃!”老鄭王逮住機會,立馬發難,廢除太子之位,立幼子為長,配太子東宮。
太子的惱怒可想而知。
當夜,太子進宮請辭,遠離都城,去邊外做藩王。可那一夜請辭沒請成,請來了老鄭王駕崩的訊息。
太子黨連夜帶兵包圍王宮,想要把小太子一脈連根拔起,斬盡殺絕。
可早在太子黨包圍王宮之時,小太子便已經被人送出王宮。結果太子黨風風火火大鬧王宮,只把那舞姬五馬分屍,殘肢被拖著繞城跑馬,敕令天下,太子即位,全城搜捕小太子殘黨。
太子倉促上位,都城城防權尚且不在手中,小太子一脈逃出都城,立馬糾結人馬,和太子黨針鋒相對。
小太子不過才三歲,身邊那些“忠心耿耿”的臣子抱著他到處跑,他哪裡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整天嚷嚷著要見他母后。
“你娘死了!”領兵將軍是個暴脾氣,“我們現在,是要給你娘復仇,幫你奪回王位!”
小太子嚇得屁都不敢放一個了。
鄭國大亂,宋國人彈冠相慶。
宋王立刻下令,派宋國年青一代最具聲望的翹楚,儒劍宋之問領兵十萬,列陣宋鄭兩國邊境,隨時準備攻入鄭國,去刨了老鄭王的墳,把他的屍體挖出來,宋王要親自拿馬鞭鞭屍,以報先王遇害之仇。
可半道衝出來一條攔路虎,阻止了宋之問的進軍。
稷下學宮。
這些年宋國勢頭正猛,尤其是那個儒劍宋之問,年紀輕輕,修為已經到了天尊境巔峰,距離賢者境也僅僅是一步之遙。
如果只是修為也就罷了,關鍵是此人是個通才,文武雙全,施令治國,領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人還長得風流倜儻,玉樹臨風。
睢陽城裡,只要是宋之問出門,那絕對是十里圍觀,夾道里三層外三層全都是人。
這還不算完,最要命的是這儒劍宋之問正值青年,還未婚配,甚至連一紙婚約都沒有。
如此良人,怎能不讓人瘋狂?
儒劍宋之問的名聲在宋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些個大家閨秀,一個個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擠破腦袋想跟這位儒劍見上一面,哪怕是說上一句話。
可惜這位宋國的儒劍生性涼薄,人送外號“芳心縱火犯,管殺不管埋”。
如此人物,稷下學宮哪裡敢隨手打發?
宋鄭兩國開戰,以鄭國如今的局面,內戰還沒打明白,對手又是鼎鼎大名的儒劍宋之問,那是妥妥的被收拾。
而鄭國被收拾,宋國坐大,齊國就會和鄭國直接接壤。
比起如今七大國裡風頭正盛的宋國,一個被齊國玩弄於股掌之間的鄭國,更符合齊王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