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週,求新的支援!)
時日悠悠,光陰荏苒,已是入冬,天氣一天比一天冷,到了十一月下旬,每天陰雲密佈,看著想要下雪的樣子。
這般季節,田野作物難以生產,不好耕種,而之前的一大批菜蔬薯豆之類都獲得收成。
談不上豐收,但足夠解決許多人家的肚子問題了,起碼能安然度過這個寒冬。
這便足夠。
而且有了這一批收成,府衙糧倉的壓力也大減。
沒有下雪,卻下起了冬雨,淅淅瀝瀝的,鋪天蓋地,澆得天寒地凍,澆得人心淒冷。
在十多天前,嶗山府管轄範圍內,已經出現了流民難民的蹤跡。剛開始的時候人數還不是很多,稀稀落落的,但隨著入冬,漸漸成群結隊地蜂擁而至,每天都絡繹不絕。
這些難民來自四面八方,來自雍州境內各地。
雍州難民潮發生過多次,規模最大的一次當然是蠻軍入侵的那段時期,有條件的,幾乎都逃了。他們逃往的方向都是相鄰的州郡,或豫州,或青州,或揚州。
那一次後,雍州人口幾乎少了一半,再加上戰火喪生的,總共有十之六七人家不見。剩下的人有的躲進深山老林,有的四下流浪,這些人都是掙扎在生死線上,溫飽無望,朝不保夕。
當冬季來臨,氣候惡劣,缺少衣食的人們只能成為流民難民,看別的地方是否能夠活命,生存下來。
這個地方,叫做嶗山府。
隨著陳三郎入主嶗山,關於嶗山府的動靜訊息就不斷傳播出去,口口相傳,使得許多人知道嶗山府局勢穩定,可能有口吃的。
所以,他們便來了。
來到之後,立刻發現不同。區域邊界處便有盔甲明亮的兵甲鎮守,見了他們,當即有專人引導,帶他們去地方。
見到如此陣仗,難民們還心思忐忑,想著會不會被帶去哪裡然後挖坑埋了,有些人都退堂鼓來,當驚疑不定地來到地方,卻發現那是一整塊安置地,搭建著一排排井然有序的木屋子,而空地上架著一口口大鐵鍋,鍋內熱氣騰騰,正煮著粥。
聞著濃郁的粥味,許多人當場便哭了。
……
一份份記錄名冊不斷地被送進府衙內,放到周分曹的案上。
成千上萬的逃難難民入境,有地方住,有粥吃,也就代表他們從此將成為嶗山府的民眾,要就地安居下來。
如此多的人口,光糧食消耗就是巨大的數目,給予各地縣城,以及府城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無大魄力,根本不會如此作為,全盤接納。
但陳三郎就這麼做了,而且做得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