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劉啟也是如此,起初,得知劉遂之罪責之後,更是不願追究之,皆是朝臣們“死諫”,逼迫自己,自己才不得已如此的,朕的本意可不是如此。
當然,如此剷除了障礙物,到最後,還讓別人說不出什麼來。
朝臣們聽了竇老太太的話,卻是面面相覷,太后的意思這是不贊同立趙王。
然竇太后給的理由,的確也是讓人難以反駁,天子劉啟的諸多子嗣中,年紀最大的就要屬太子劉榮了。
然如今,太子都還未及冠,其餘皇子那年紀就更小了。
祖母心疼自己的孫子,不想讓孫子到一個隨時可能面臨匈奴襲擾的諸侯國去,卻也說的過去。
不等朝臣們說過,天子劉啟先是接了一句:“太后所言,也的確如此,是朕考慮不周了”。
朝臣們,當然是聽出了陛下這是什麼意思,陛下已然同意了太后適才之所言。
當即,整個宣室殿中風向大變,反對再立趙王的呼聲,立即便是反超了。
接著便有人言道:“聖明無過於陛下,此時的確不是再立趙王之時”。
而跪坐在一側的劉榮也是不得不感慨,老爹這一手玩兒的,的確是讓人防不勝防。
看來我還是要向老爹學習,將來也要把這硬,立牌坊的絕技,發揚光大,劉榮心中是止不住地yy道。
………………………………………………………………………
此事議論完了,朝臣們,皆是以為當已無事矣,過不了多久,或許便要散朝了。
而接下來,天子劉啟便又言道:“此事言畢,朕卻還有一事,要告知諸卿”。
言畢,看了一眼,跪坐一側的劉榮,天子劉啟又說了一句:“此事,事關太子!”。
聽聞陛下所言,事關太子,在場之人,自然也是將目光集中在了劉榮身上。
內心皆是在盤算,太子又做了什麼事,難道是太子監國之時,做了什麼觸怒了陛下。
正在這些人臆想之時,天子劉啟又道:“前些時日,皇后常常與朕提起無子之事,朕自然是有些心生憐憫,固此,便決意,過繼一子與皇后。
如今諸多皇子之中,只有太子尚在長安,今日太后亦在宣室之中,朕便決意,將太子過繼到皇后的名下”。
此言一出,整個宣室殿,瞬間變安靜了下來,儼然,這資訊量簡直是太大了,令眾多朝臣皆是瞠目結舌。
陛下這竟然是要將太子過繼給皇后……
皇后身為天子的配偶,本來就是天子所有子嗣的嫡母,雖然漢家還沒有過,將太子過繼的先例,但是在禮法之上,是說的通的。
且劉榮的生母慄姬,此時已死,做成此事,那便更加容易了。
於情於理,朝臣們,完全是找不出來任何的反駁理由的。
且看陛下那斬釘截鐵的樣子,儼然也允許任何人有不同的意見。
緊接著,這朝堂之上便是傳言道。
“陛下聖明!”。
“陛下聖明!”。
………………………………
“太子可願意?”,天子劉啟又問。
當即劉榮便是跪地行拜禮言道:“回父皇的話,皇后仁德賢惠,兒臣自然願意”。
只是……只是…………”。
見劉榮支支吾吾的,天子劉啟說道:“只是如何?”。
“此事兒臣還要到陽陵去拜祭,稟報母親在天之靈”。
劉榮深知,身在一個有神論者的時代,這種戲碼還是要做足的。
如此,得到了亡故母親的“同意”,此事自然是更加容易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