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劉濞呵呵一笑,道:“寡人自是漢臣,但當年天子賜寡人几杖,見天子可不拜,如今接天子詔書寡人自然也不必拜之!”。
劉濞此言一出,那謁者的臉是一陣青一陣綠的,只得當即讀起了詔書。
“朕之祖父高皇帝,平定英布而立爾為吳王,爾得三郡五十六城而建諸侯之國。
然爾自朕之父孝文皇帝時便不朝,孝文皇帝感念同宗兄弟之情不願罰之。
襲至朕時,深念吳王為朕之伯父,諸侯宗室之長者,下詔賜爾几杖不朝。但爾不思三朝天子之恩德,欲有不軌之心,朝臣諫朕殺之,然漢家以孝當先,固此朕不欲殺之,而削吳國豫章、會稽以歸朝廷,保爾吳國之封”。
言畢,這謁者將帛書合上,又道:“還請吳王接詔”。
天子劉啟詔書之言,句句如刀直插入劉濞心房。
雖然早已知道猜到這詔書究竟為何,但此時聽來還是有些發懵。
劉濞自然深知,他與天子劉啟之間已成死結即便是如待宰羔羊一般默默接受朝廷之削藩,最終也必會是身死國亡的下場……
但如今除楚王與膠西王,再難策反其餘諸王一同舉事…………
這該如何是好?劉濞心中暗自苦惱。
見劉濞不語,那謁者又湊前道:“還請吳王接詔”。
如此,劉濞才伸出微微顫抖的手,接過了謁者手之詔書。
“吳王放心,不過數日,天子所命之會稽太守與豫章太守便會至此地來”。
聽到這句“吳王放心……”,劉濞是恨不得當場便一劍殺了眼前這謁者!但最終還是任其離去……
……………………………………………………………………
待那謁者離去,劉濞當即便又把吳國一眾將軍與中大夫應高以及太子劉駒盡皆召至王宮。
這些個吳國將校,自從被劉濞一頓申斥之後,再也無人敢進言大王舉事。此時這些人大多都在家中躊躇滿志,不想不過數日,吳王之召命又來了,怎會不令這些吳國將軍興奮……
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急急忙忙的往吳國王宮中去…………
等這些將軍到了廣陽宮中,只見劉濞身穿一身戎裝甲冑,腰繫長劍從後堂步入殿中。
而此時整個大殿之上,頓時便瀰漫出一股肅殺之氣……
望了一眼前的諸多將校,劉濞手持一帛書,淡然言道:“今日寡人收天子之詔書,要削我吳國豫章、會稽兩郡!”。
言畢更是命人將此削藩詔書當中宣讀。
此言一出,在場的這些將軍便炸開了鍋,只見一人出列跪地行禮言道:“大王為我吳國國事多年操勞,才使我吳國如今國富民強,且大王還是天子之伯父,天子竟聽信饞臣之奸佞之言先是下詔申斥在前,又有這削郡在後,當真是昏庸至極!
削我吳國之土,末將絕不答應,末將願誓死捍衛之!”。
在這一番話的鼓舞之下,在場之將盡皆跪地齊聲言道:“末將願誓死捍衛我吳國之土”。
見此,劉濞是哈哈大笑,拔出腰間長劍,怒道:“好!寡人決意起兵!清君側以安天下!”。
這時一直未張口的吳國中大夫應高忙湊前言道:“大王不可!大王不可如此莽撞行事!”。
此時的劉濞已經被天子劉啟的詔書氣的怒不可遏,見應高敢出言阻止,將手中長劍劍刃直指應高道:“中大夫難道要勸阻寡人不成?!”。
應高是連忙跪地言道:“大王!此時朝廷已早有準備,貿然出兵必會至我吳國慘遭屠戮”。
此時的劉濞已經被憤怒衝昏了頭腦,近乎於失去了理智,道: “住口!寡人之意已決,要不了多久,劉啟所派之會稽豫章太守便要就任,到時寡人便是他劉啟砧板上之肉!若此時不舉事還待何時!!
若你再阻寡人,寡人絕不留情!”。
見劉濞如此,應高是硬著頭皮說道:“大王!即便是您要殺了臣下,也要等臣說完這句話再殺。
若要此時舉事,也不可倉促出兵,《禮記》有言,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若要發兵,必要準備周全方可行事!”。
聞此言,適才有些已經喪心病狂的劉濞稍稍稍稍恢復了一些理智。
而吳國大將田祿伯也是起身言道:“大王,中大夫所言不錯,若要舉事功成,必要謀劃在先,為之具盡,方可收功於一役”。
劉濞一聲感嘆後,言道: “那諸位愛卿可有妙策獻於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