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劉榮便是命人將此前已已準備好了的紙呈了上來,令眾人觀之。
然因此前天子劉啟之子嗣,也就是劉榮的眾位兄弟,皆已被封王。
固此,此時此刻,來宮中為天子劉啟慶賀之人,也只有留在長安一直未曾離去的梁王劉武了。
接過劉榮親手遞過來的紙,劉武便是一陣愛撫,當即便感慨道:“此當真為神物也,不知皇侄從何處得來這造紙之術?”。
“回皇叔,此乃是我從一失傳古籍之中偶然得知,便尋少府令借來一處作坊、數十工匠而試之,然乃因父皇之仁德,竟得以功成之”。
臨了,劉榮也不忘拍一拍老爹的馬屁,劉榮可是清楚的很,自己的這位老爹,還是很喜歡別人拍他馬屁的。
固此聞此言,天子劉啟也是呵呵一笑,卻未言語之。
當然劉榮說的這句話,這造紙一術,乃是自一古籍之中而得來之,本身便是有一漏洞,若是古時之人便會造紙,然為何一直到了此時,撰寫若用之物,還是竹簡。
不過卻也未有人因此而問之。
其餘之人見到這紙,也只是覺得新奇,全然未看出,有何其餘之用處。
然劉武與天子劉啟一般,皆是非常清楚,這紙的重要性,有如此便捷之物,哪裡還用的著竹簡。
且竹簡比起紙來,這簡直就是上天所賜之神物也,“皇侄可否贈些竹紙與寡人?”。
然劉武喜歡的是什麼,自然便是詩詞歌賦之流,聞劉武之言,劉榮當即便是呵呵笑道:“皇叔有命,小侄怎能不遵從之”。
見此,劉武亦是笑道:“那便要謝過皇侄了”。
然將這紙之製造技術此時雖是掌握在劉榮之手中,但卻還是在那些個工匠之手中,且這些工匠,原本就是少府所屬之工匠,劉榮自然是不能強留之。
劉榮想要造紙,也不僅僅是為方便其使用,卻也是想給自己找一條取財之路。
身為漢家將來之儲君,劉榮平日之中用錢的地方可是多的是,且近幾年自己也是甚是缺錢的。
朝廷所定,少府一年給予皇子的那些個例錢,還不夠劉榮賞賜幾個手下之人。
劉榮自己私庫中之錢,那還是數年之錢,祖父數次賞之,才累計有了三千金。
然這幾年之中,開銷簡直是太大了,就在劉榮說要賜金於汲黯之時,才聽王聲稟報,私庫之中已不足五百斤矣。
聽聞之後,劉榮更是直皺眉頭,立即便開始盤算起來如何才能得一條財路。
《荀子·富國》之中有言:百進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要開源節流才是正確的理財之道。
然如今劉榮如今苦惱的不是該如何開源節流,而是要考慮怎麼把這開源節流的源給開了。
起初,劉榮還曾想過要不要扶植幾個商人令其去做生意而來財之,不過細想了一下,還是算了,即便是扶植幾個商人賺到了錢,若是讓老爹與朝臣們知道了此事,說不得儲君之位便要離自己而遠去之。
不管是在什麼朝代,商人不管是有多富有,其社會地位也是甚低之。
漢家歷代之天子,自高皇帝劉邦伊始,而至天子劉啟皆是對商人深惡痛絕,然不僅僅是天子如此,朝臣亦是如此也,劉榮的老師賈誼,便是一貫主張重農抑商,而身為法家的晁錯那便更不用說了。
法家之人對商人之恨,從某種角度來說,比之與其餘之學派之學說之爭還要深。
在其眼中,商人完完全全就不應該出現在這世上的產物……………………
固此,這造紙無疑便是劉榮取財最好的機會。
然在這家宴之上,自然不是說這些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