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在同一時間裡,大唐各地其它的折衝府。
“拔營,拔營……”
“伙伕們死哪裡去了啊?為什麼還沒有生火做飯?老子剛才的將令,被你們當放屁了嗎?”
“燉肉,給我用大鍋狠狠的燉肉。要讓每個兄弟都吃飽喝足,大家鉚足了勁頭去爭第一。”
“拆帳篷,立刻給我拆帳篷。半個時辰之內,我們必須啟程。”
各地都有折衝府,每個折衝府都有一位折衝都尉,由於出身地域不同,說話的口音必然不同。但是無論他們的口音如何不同,他們的咆哮之聲全都表達一個意思。
那就是,拆帳篷拔營。
大唐時代的折衝府,沿襲了前面幾個朝代的習慣,由於府兵乃是平日為兵戰時為民,所以用來徵召府兵的折衝府都很簡陋……這個原因比較容易理解,折衝府修建房屋屬於浪費。
為什麼屬於浪費,因為府兵們只有在戰時才會前來集結,並且集結之後很快就要拔營啟程,這種情況下修建房屋豈不就是一種浪費?
雖然折衝府不修建固定房屋,但是府兵們並不會缺乏住處,只見偌大一片營地之中,密密麻麻全是油布帳篷,形色各異,制式不同,有的油布帳篷比較新,有的油布帳篷略顯舊,然而更多的則是破敗泛黃,油布上面縫縫補補全是補丁。
這又是大唐折衝府的一個特點。
府兵們集結之後的住處乃是帳篷。
並且這些帳篷還不是折衝府給提供的,而是各個地方的縣衙必須配置的東西。每當朝堂發出徵召之後,各地府兵朝著折衝府彙集,在這個時候,縣衙不能閒著,不但要幹好組織和護送工作,而且還要提供一定的保障……
比如府兵們居住的油布帳篷,這玩意就屬於縣衙必須給予的資助。
然而大唐畢竟不是每一天都在打仗,府兵們大多數時間乃是在家中種田,所以對於各地的縣衙來說,帳篷這玩意屬於不太重要的儲備物資……大體意思就是,這東西庫房裡必須要有,免得朝堂徵召府兵的時候拿不出來,但是平日裡它又沒什麼大用,只能擱在庫房裡面吃灰。
並且由於帳篷乃是油布製作,所以採買的價格比較高昂,這就更讓各地縣衙心不甘情不願,很多縣衙都是很多年不肯更換油布帳篷。
髒了,就僱傭一些女工洗洗。
壞了,就買點油布打個補丁。
對於縣衙的官員來說,這玩意純粹屬於應付考核的東西。
但是對於應徵而來的府兵們,每一頂帳篷都意味著他們從軍時的家。天冷時頂風禦寒,下雨時遮擋雨水,於府兵們而言,這是他們臨時的家。
所以他們拆卸帳篷的動作總是小心翼翼。
尤其對於破舊類的帳篷更是輕柔呵護……
這必然會減緩拔營的速度。
然而折衝都尉們要的恰恰就是速度!
於是!
吶喊聲,嘶吼聲,咆哮聲,還有扯著脖子跳腳大罵聲……
各地的折衝府中,形色各異的咆哮,最終全都變成同一個意思,那就是又焦又急的催促……
……
大唐,餚山以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