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這個民族,從不缺乏熱血之人。
每當國難當頭之時,又或者開疆拓土之際,只要我們民族的長者發出號召,必然會有熱血之士決然而起。
而炎黃華夏的歷史,便也因之無比璀璨。
這份璀璨,正是來源於一個一個滿腔熱血的人。
比如那五胡南下時代,中原被踐踏的滿目瘡痍,千里山河一片血,老百姓被當成牛羊烤著吃。
在那種昏暗和苦難的壓迫中,有赤膽英豪仰天發出了憤怒嘶吼,巨大的咆哮聲中,向整個華夏發出徵召。
他咆哮曰:“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擄掠屠戮為樂,強搶漢地為榮。而今之中原,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天地間,風雲變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懸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復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漢危矣!華夏危矣!”
這就是史上聞名的殺胡令,一令發出引動整個民族景從,也正是由於這一次殺胡令,讓遠近諸多蠻夷終於認識到了漢家民族的血性。
從那時候開始,中原漢家的徵召令有了新的意義,每當徵召發起之時,必然震動整個天下。
而今日,大唐再次發動了徵召令。
……
但是有一個事實無法迴避,那就是熱血之士終歸太少。
或者應該換個說法:‘熱血之士有很多,可惜卻被生活磨平了稜角。’
生活的艱辛,柴米油鹽的壓力,家庭的重擔,妻兒老小的口糧,這一切一切的瑣碎事,恰是磨平英雄氣概的一把刀。
也許他曾經是個熱血英豪,每天都幻想著要去為國爭光,可是當他看見老婆孩子滿臉惶恐之時,他便發出長長一聲嘆息打消了念頭。
販夫走卒者,未必沒英雄,只因要養家餬口,只因要照顧妻兒,無奈之下,就只能把內心深處的那一份熱血悄然埋藏。
就比如當年的顧天涯,蜷縮在顧家村內十八年,當昭寧鼓勵他去建功立業的時候,他脫口而出的回答竟然是‘後顧有憂’。
後顧有憂。
不敢離家而去。
連顧天涯這種人都會如此,普通之人又豈能多做強求?
……
所以當李世民發出徵召令的時候,許多百姓首先面對的正是艱難抉擇。
熱血不顧一切的豪邁者畢竟是少數。
一旦相應徵召就意味著要拋家舍業……
到時候,家裡怎麼辦?
地誰種?
孩子誰養?
老孃和妻子體弱,如何應付各種辛勞?
各種各樣的瑣碎事,匯聚成了男人們的擔憂。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了錢的重要性。
……
錢!
能解決這些事。
仍是大唐關隴,藍田縣某座村莊。
同是清晨,旭日初昇。
此時這座小村之中,村口有七八個漢子站著,個個長吁短嘆,臉色顯得苦楚。
又見三四位耄耋老者,面上明顯帶著依依不捨,然而雖然依依不捨,但是老者的語氣卻很強硬。
“你們幾個瓜娃子,這種事情也敢抗拒嗎?”
“咱們大唐乃是府兵制度,每個成年男子都是府兵。朝堂上的大人物已經很心善了,徵召府兵的時候僅僅是十丁抽一。”
“十個男丁,才抽一人。咱們韓家村共有三百餘口,成年壯漢一共是八十七個人。按照十丁抽一的軍法,必須要有八個府兵去參加集結。”
“這是國律,抗拒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