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長安城中,朝會重新舉行。
果然一切都如顧天涯猜測,世家官員們真的在不斷進諫。
所謂的進諫,其實不如說是為了達到私慾,先是言官們領頭,大肆褒獎李世民的天策府戰功赫赫,然後話鋒一轉,認為應該進行封賞。
說法只有一個,秦王殿下勞苦功高,應該調回長安帝都,享受朝堂上的權利。
這看似是給李世民增權,實則乃是明升暗降的削權。
此計何等直白,豈能騙過明眼之人,所以天策府一系勃然反擊,死活不肯讓世家的計策成功。
可惜,世家在朝堂上的力量太大了。
又或者,皇帝李淵‘似乎’也感受到了二兒子的威脅。
故而,選擇了納諫。
……
時大唐武德七年,秋,帝下旨,犒賞三軍,秦王功高蓋世,加封位超三公,離洛陽,歸長安。
滿城百姓,夾道相迎,風光一時無二,隱有童謠流傳。
然,僅五日餘,有後妃向帝哭訴,言稱秦王飛揚跋扈,竟於後宮見妃不拜,多有調戲之言,行事頗為浪蕩。
帝勃然,勒令禁足自省。
此潑髒水之術,世家曾用於隋帝楊廣也,又數日,太子府夜宴,秦王中毒,吐血急歸。
又數日,言官上奏,秦王府中駐守私兵三千,乃超格之舉,帝應警惕。
帝果怒,呵斥之,削王府守衛,僅留一千部曲。
如此種種,世家詭計頻出,宛如狂風怒浪,一波一波席捲。
天策諸將憂心忡忡,隱有大禍臨頭之感。
歸長安僅半月,已然舉步維艱,天策諸將日日相商,又有長孫無忌拔劍而立,怒吼曰:“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我若不想死,別人就得死。”
天策諸將,終於決定反擊焉。
歷史似乎在重演,玄武門事變的軌跡開始了……
然而此時才是武德七年,比真正歷史上的時間早了兩年。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這麼大的鉅變之所以提前,只是因為有個青年想要早早的靜下心來發展民生。
顧天涯不想再拖下去了。
……
這一日,秦王府。
一群文士雙膝跪地,滿眼流淚看著李世民,不斷哀求道:“殿下,您忍心看著吾等命喪黃泉嗎?”
李世民像是不忍,然而面色鐵青,怒聲道:“汝等,逼吾也。”
轟隆一聲。
忽然幾十個武將也單膝跪地。
雖然不發一言,但是人人面帶悽苦。
李世民再次怒哼,陡然將桌子掀翻。
卻聽徐世蹟一聲長嘆,語帶蕭索的道:“殿下,吾等已經退無可退了。吾等可死,並無恐慌,可若是再讓太子那邊繼續施為,恐怕殿下的身家性命也要不保。此種結局,非是吾等願意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