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英發現宋大良專案款賬目不對,就找宋大良,他一臉無辜,黑色,不笑,讓人不寒而慄。
“宋弟兄,你看,這個賬目不對,再檢查一下吧。”
“嗯嗯。”宋大良嘴裡嗯嗯,意思是可以。他拿到單子,原封不動再給石小英,說:“沒錯。”
他的言語不多,但是有些分量,不喜歡重複。對於領導的不公,心裡也有數,只是不跟那些小人一起玩罷了。
例如,領導表揚金蓮,怎樣對領導忠心。宋大良就不理會,鼻子直哼哼,他清楚金蓮是雙面人,給領導展示的永遠是好人形象。
金蓮在宋大良面前不敢犟嘴,她很清楚,宋大良在領導心目中的地位,是一個人才,不能替代,如果不是他臨死前說的那句話,馮菲菲會永遠記得他的好,可惜,禍從口出,結果在他死後,她連看都不看一眼。
如果說絕情,還是馮菲菲做得到。劉小姐也能做,面子上還是過得去,宋大良死了,她還捐了款,哪怕以前的專案款沒收回來,也沒關係,那是專案款,是公款,私人之間的捐贈,也略表心意,無人能阻擋。
金蓮是馮菲菲的老師,她會表演,會哭,會哭的人就給人可憐的印象,也不構成威脅,說好聽就是仁義,厚道,老實本分,說難聽就是懦弱,膽小鬼,兩面三刀。
當然,正直的人做不出來,無法表演,只有硬著頭皮去做。金蓮教會了馮菲菲,讓馮有機會實習。
結果,馮菲菲應用這個技巧很是得心應手,在領導面前屢屢得逞。
石小英對金蓮也無語,因為她寫字都困難,很多漢字不認識,石小英發現這一秘密,金蓮不讓往外說。她的票據最亂,寫的字只有她自己認得。
整個機構,石小英最看重的還是柯南,因為他有文化,有文憑,也會寫,頭腦靈活,會處理各樣複雜的關係。馮菲菲也有文憑,不過,大多數都是付出了足夠多的資金才取得,平時工作忙碌,也沒時間學習。讀書越多,越忽視關係,
讀書讀到一知半解的時候,就容易驕傲,驕傲的人忽視人際關係,看別人都不如自己,認為別人比自己差,自己比別人強。
金蓮沒讀到什麼書,小學都沒畢業,自稱初中畢業,她在機構的隊工面前不敢吹牛,在村裡還是大吹特吹的。她越缺少什麼,越要吹噓什麼,會吹,也是一個基本功。可以給自己帶來影響,不管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只要有影響就成,比那些一聲不響的要強得多。
工資待遇方面,因為石小英一個月差不多隻做一次賬,待遇比金蓮還少,金蓮下鄉,應該有補償。石小英不下鄉,照樣還能照顧家庭。春節前,是能幫忙,給自己的老公幫忙。
柯南是對下鄉不下鄉也無所謂,在鄉下更好,比較安靜,還有,資源豐富,例如,冬天有柴,走到哪裡都有火烤,家裡暖和,走到誰家,誰家都熱氣騰騰的。真實再現青山在就有燒不完的柴那句話,只要人勤快,到處都有柴,這些柴禾足夠用的。比較城裡用空調取暖來說要好得多。
再說吃的也放心一些。山地的蔬菜好吃因為是在高山,病蟲害比較少,也就不用打農藥,山坡上種菜,菜根的土比較好,種出來的菜就好吃。
無論在哪兒,都能體會到喜樂。越是親近大自然,越能有感恩之心,很清楚大自然界有不少的創作的作品,都在彰顯,因此人人都要心存感謝。
她要住的就是金蓮和春燕要住的女生寢室。因為齊思娜聽不慣鼾聲此起彼伏,她又喜歡任性,隨意而為,東西亂放,自然會被列為不受歡迎的,她自以為是,覺得她們是不受歡迎的,覺得是馮菲菲,她的姨媽給了她們,當然包括她自己一口飯吃,大家都對她姨媽感恩戴德,不能忘恩負義。
不能忘本,也要對她,就是齊思娜心存感激,因為馮菲菲是她齊思娜的姨媽,不是所有人的,應該感謝,就感謝齊思娜,有好處就給齊思娜,有責任就給別的隊工,有壞事都是別人乾的,輪到分錢,就有齊思娜,輪到幹活,就是別人的。
齊思娜的飛揚跋扈讓所有人敢怒不敢言,這是生錯了性別,如果是男的,不就是高衙內麼?不知道有多少林沖被逼上梁山。
因為長得一般或者比一般還差得多,結果街上的回頭率等於零,不至於是負數,她就有些憤憤不平,也就不注意個人形象,覺得什麼都和她過不去,包括晚上睡覺打呼嚕也是針對她打的。
打呼嚕這個事不容易解決,男女都有,隨著年齡增加,是一個普遍現象,有的年輕的時候就有,有的後來才有,大部分都是後來才有。
齊思娜就是要這樣。她的目的是讓所有人圍著她轉,她是核心,是接受服務的,她可以在馮菲菲之上,也可以在劉小姐之上,她的目的就是在這樣的地方可以贏得女王的地位。
柯南當然不會和她說什麼,面子上過得去就行,受到尹賢仁負面情緒的影響,多少也會心生怨懟,慢慢產生了愁緒,這個不好,可是不能化解,只有忍受。誰讓自己人輕言微呢?
柯南不喜歡這樣的女人,還好不是他女友,如果柯南沒結婚,也不會要她,估計她也看不上柯南,覺得柯南沒出息。這麼大一個小夥子了,還賴在這個機構,想要發財,找錯了地方。柯南不是這樣想的,柯南想的是怎樣透過工作實現人生抱負,什麼抱負?就是要讓柯南能幫助更多的人。透過幫助人,能夠讓更多人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能看出是因為愛心這樣做,那麼就要將愛心傳遞下去,讓愛影響每個人。
想法雖好,要想實現,沒錢不行。現在都情況已經發生變化,變化就是機構在調整方向,說白了,就是馮菲菲要轉變性質,從山區轉向城市,服務物件也在改變,從山區的農民,轉向市民。為市民提供有機蔬菜。要知道,蔬菜是人必不可少的,人人都需要,天天都需要。對吃的東西,人們都要求也越來越高。
不是吃飽就算數,還是為了吃出營養,保障健康。